返回

彼岸墟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最后的据点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串错综复杂的城墙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

    1453年,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春季,拜占庭帝国依托的城墙从马尔马拉海延伸到金角湾,形成君士坦丁堡的西侧边界。

    现在的拜占庭,只剩下城墙,这是它的唯一可依靠的力量了。

    那个昔日版图曾横跨几大洲的拜占庭,那个伟大而又美好的时代只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它留给拜占庭的遗产,仅仅是它的城墙而已,仅仅如此。

    这座呈三角形的城市,在它的底部布置着三道防线;沿着马尔马位海和金角湾的岸边是它的两条斜边,在这里,比较低矮的石头围墙始终非常坚固;而朝着大片开阔地的那一面,即所谓的狄奥多西城墙。

    城墙已有千年的历史,因于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建造完成而被称为狄奥多西城墙,但事实上413年建造完成时他依然年幼,真正主持建造的是当时的禁卫军执政官安特米乌斯,在狄奥多西二世在位的最初六年作为他的监护人与东帝国的摄政。

    不幸的是,仅仅三十四年后,447年,安特米乌斯主持建造的塔楼中至少有五十七座被剧烈的地震损毁——那时著名的匈人王阿提拉正在向君士坦丁堡进军。

    重建工程立即开始,并在仅仅两个月之后完成,还增加了外墙与外壕。阿提拉在目睹这一切之后立即掉头离开,接下来的许多个世纪之中,拜占庭帝国不计其数的敌人同样步他的后尘离去。

    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在中世纪的攻城战中,君士坦丁堡陆墙可谓牢不可破。任何攻城部队都要先穿越六十英尺宽的壕沟,而且大部分的区域还有三十英尺深的水。

    壕沟之后是一道低矮的垛墙,后面是大约三十英尺宽的坡道,而后便是七英尺厚近三十英尺高的外墙,上面总共有九十六座塔楼。外墙之后又是宽阔的坡道,而后就是主要的防御工事。

    内侧城墙的底部约十六英尺厚,总共四十英尺高。上面同样有九十六座塔楼,和外城墙的塔楼交错布置。这或许是中世纪建造的最复杂的防御工事。

    不过拜占庭的壁垒被这种巨型大炮用闪电般的火舌缓慢地、不停滞地然而不可抗拒地蚕食着、咬碎着。

    开始时,每天只能发六七次炮,即便如此,苏丹却每天总能听到新的进展。每击中一处,便尘土飞扬、碎石横飞,这座石头壁垒眼看着噼里啪啦地塌陷下去,一个又一个新的缺口不断出现。

    围困在城里的人,到了夜里,就用那些越来越凑合的木栅栏和亚麻布团堵住这些被炸开的洞口。

    他的军队在1453年4月2日复活节的星期一在城外扎营。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墙,但仍未能轰出缺口。

    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需时,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

    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只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

    这样便能阻止RNY的船只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墙仍有待攻破。

    土耳其军曾向城墙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兼损失惨重。土军其后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墙,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

    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