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欧洲国家普遍的军费支出,在gdp中不到3%。
米国普遍在7.5%左右。
而苏连方面,最低也是15%以上。
博日涅夫时期,最高达到过20%以上,实际占比超过30%,是欧洲的10倍以上。
他的军工建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军工厂,而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生产链条,名字叫“军工综合体”,由苏连的军事工业委员会领导。
旗下包括的产业之广,链条之长,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其前端产业链,便包含了机械铸造、化学实验、汽车组装、航空研发、道路运输、石油煤炭、水泥混凝、河沙基建,轮到后端产业链,才是枪炮弹药、坦克飞机、舰艇发动机等等制造工厂。
这么长的流程,导致军区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连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建筑,乃至纺织工业,服装工厂,甚至电视工厂都是军区名下。
军区的产能和势力,远远的大于地方。
士兵比农民还多,参与军工建设的,远远超越经济建设。
到了80年代末,经历阿富汗战争的需求刺激,苏连的军工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近75%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都和军事工业综合体有关。
全国三分之一的居民,都围绕着军工企业生活。
地方上,可怜的产能,全都为军队提供物资。
一旦爆发大战,战争机器全力运转,国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会牵连进这个战争机器当中,达到全体总动员的目的。
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而远东军区更是其中翘楚。
前苏连16个军区,远东军区在规模上排行第二,战斗力排行第一。
不仅有100万以上的陆军,还包括整个太平洋舰队,以及一半以上的战略火箭军。
整个远东军区,以战争为使命,商业极其匮乏,除了石油之外,只有保底数量的纺织工厂与食品加工,掌握在地方当局手里。
其余的大型工厂,值钱的产业,全都掌握在各大集团军名下。
而苏连解体之后,和平演变,这些庞大的军工企业,变成了一连串的噩梦,缺乏军火订单,拖了几年的军工企业,处在全面改组的阶段,工人们不知道多久没发过工资了,沦落到吃树皮,嚼草根的境地。
比尼古拉还惨!
按历史的进程来看,远东军区将在未来的5年当中,完成军转民的全部过程,耗费了20年时间,也没能恢复昔日鼎盛。
这些拆下来的设备,绝大部份以废铁的价格就卖掉了。
如果能参上一脚,这中间的利润简直难以估量。
而对方的真实目的呢?
话说得好听,协助对方建设远东,可远东有多庞大?其幅员面积600万平方公里,英德法意曰,再加上整个北欧都没有远东面积大。
想要建设远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