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姓窃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章 亲自迎接宋应星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r/>
    这天,他正在准备验收新一批的焦炭样品、并且在新调整过的高炉里尝试实际使用,

    忽然协理宋明德终于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说是家里回了书信,他族叔宋应星八天前已经启程搬家,今天就能赶到大冶了。

    算算日子,宋明德的家书是十六天前寄出的,这宋应星来得倒也不慢。对方毕竟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还是搬家来的。

    沈树人倒也重视人才,手头还有几个技术问题搞不定,也暂时不搞了,脸都没洗,就直接吩咐人骑马跟他一起去迎接。

    一个道台、佥都御史,亲自迎接一个从七品的虞衡窑冶科经承,这面子也是给得足足的了。

    ……

    一个时辰后,大冶县西北、濒临长江的一处无名小镇码头上。

    一个五十七岁、胡须长而蜷曲稀疏的老者,拄着手杖下了船,看着眼前脏乱差但忙碌不堪的码头,眼神也是有些飘忽,似乎在为前途担忧。

    此人正是宋应星,他身后跟着的妻儿家眷,也陆续下船,大包小包扛着行李装车。

    看起来宋家确实也不富裕,他的小儿子和长孙都还年富力强,还跟仆人们一起搬行李,显然家中仆人数量、还没多到让他们完全不用干家务的程度。

    宋应星一辈子没中进士,中了举后虽然有免税特权,还能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一些银子。但他本人和兄长总想搏一把进士,从万历四十年左右一直考到崇祯初年,连考了近二十年。

    明末京城的物价已经很高,长途赶考花销很大,每隔三年从江西跑一趟京城、还要在京城住大半年、还要拉关系应酬,这使费的银子就不少了。

    当然了,宋应星本人其实还有一项最大的开销――他写了《天工开物》,这书却没什么文人士大夫会买来看,所以靠刻书卖钱回本,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他又不忍自己的著作就此湮没,所以要自费掏钱请人雕版印刷。

    当时刻一部个人诗集,按厚薄篇幅不同,工本费是五百两到近千两不等。(不只是请人雕版的钱,还包括首印的钱。一般雕好了要印上几百册到一千册。就像现在出版社,对排版好的纸质书,一般也要五千册起印,否则很难让出纸质书)

    《天工开物》的篇幅可比诗集长多了,还有上下三卷,关键是他的书还得雕刻那些机械制图的插图,特别昂贵,一共花了宋应星三千多两银子。

    这是他一辈子亏得最多的一笔钱,把他当教喻这种没贪污机会的清水官、几年来赚的钱都赔回去了。

    印书亏的本,导致他家用不起太多仆人,家人也只好跟着干家务杂活了。这次来武昌,也是什么都不舍得丢,大包小包都带来了。

    他此刻驻足的这座码头小镇,对岸就是黄州蕲水县地界、浠水河从对岸的黄颡口镇汇入长江,形成了一个江河转运的水运枢纽。

    明末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城,甚至一直到20世纪民国时、都是无名小镇。

    要到解放后,才在这个码头所在的位置,设置了“黄石市”,再后来,才轮到新设的黄石市反过来吞并了大冶县。

    宋应星一行忙活了半晌,总算把东西都装车,正要再次上路。忽然看到码头西边的官道上,一阵阵征尘飞扬,马蹄隆隆,似有千百骑汹涌而来。

    宋应星脸色突变,他没遇过战乱,不懂骑兵的声势,也就高估了来人的数量,还以为这武昌府地界依然不太平,左良玉的兵匪、张献忠的流贼还在滋扰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