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姓窃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乡试揭晓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算算航程,就算一切顺利,去印度寻找新物种,至少也要大半年才能回程,去非洲的话至少一年多,欧美可能要两三年。

    沈树人列好计划之后,一方面给父亲写信买新船、调水手,一边就跟郑森商量。

    郑森如今也是热血少年,知道这种事情利国利民,便全力借用家族资源帮沈树人一起弄。

    反正郑家也不亏,新物种弄到手之后他们自己也能繁殖的。

    ……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有些事情虽然见效慢,但不开始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安排完物种引进这步闲棋后,农业方面的创新,暂时也就没什么可做的了。剩下这点时间,沈树人把目光重新投回手工业方面。

    炼钢造炮不会,那就从手头资源、人才最充足的领域做起。

    沈树人手头目前也没有别人可用,就一个董小宛,是开绣庄出身的,闲着也是闲着,沈树人就把目光盯到了纺织业上。

    明末小冰期,气候比正常环境更寒冷一点,穷苦百姓的纺织品肯定也是不够穿的,不存在产能过剩。如果能提高一点生产效率、解放出劳动力,就能让更多人手去打仗和种田。

    当然,沈树人不会再让董小宛去琢磨那些高端的苏绣,那些奢侈品技术的进步,对乱世毫无价值。要改良纺织业,也得从松江棉布这些普通穷人的衣服面料上动手。

    沈树人让人拿来家里贩卖的各色面料样品,还有现有的织机,每天观摩生产工艺和成品。短短几天之内,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明朝的棉布普遍比较窄,正常的棉布才一尺八寸的幅面宽,松江棉布中有一种叫“三梭布”的,也只能达到四尺宽,但是需要非常繁琐的织机才能织出来,一个女工还搞不定。

    一尺八寸宽、五丈长的一匹棉布,要银子两钱。

    四尺宽的三梭布,面积大约是普通布的二点三倍,但售价可以达到六钱银子,也就是普通布的三倍,可见多出来的零点七倍溢价,就是为布匹的额外宽度买单的。

    更宽的布做衣服做被子的时候需要的裁剪缝合工序会更少,边角废料也少,利用率高。

    见到这个现状后,沈树人也免不了让董小宛想想办法,每天跟他一起切磋,看能不能改良一下机器。

    毕竟沈树人在21世纪时也找裁缝定做过衣服、看到过21世纪的布匹。后世的纺织品根本不存在宽幅限制,想织几米宽一卷的布都行。

    按历史书的说法,是1730年代英国率先出现了“飞梭”,才把布匹宽度受手工投梭长度制约的问题解决了。

    只要把布匹加宽,织工在同等投梭、提经劳动频次下,可以生产的纺织成品就能成倍提升,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沈树人把发明“飞梭”的思路大致安排了一下,他自己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任由董小宛自行琢磨。

    ……

    把一圈种田攀科技任务全部交代下去之后,十几天时间很快就过完了。

    崇祯十二年的乡试,也在沈树人的忙碌中过去。直到张榜贴成绩的日子,沈树人才想起这事儿,陪着张煌言和顾炎武、归庄去看榜。

    张煌言原本历史上应该崇祯十五年才中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