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成都府离南诏国并不遥远。
依路程算的话,最快半个月,最慢一个半月即可抵达了。
而李炎更是判断,崔元前往南诏的路途上,肯定是百般拖延的。
时过七天后。
崔元出发了。
随行的队伍当中,有着崔元的原班人马,也有李炎从西南大营中抽调的将士。
当然。
这些将士,肯定不是他李炎喜欢的人,而是李炎想要剃除的人。
同时。
李炎也令时宽派了一百亲卫,一路护送着崔元等人往着南诏去。
出使南诏。
如此重要之事,自然是要往长安替奏书的。
而这个奏书,李炎也已经写好,在崔元出使南诏当日,李炎就让驿站传回长安去了。
至于为何要选择这个时间点来递奏书,说来只是为了时间。
出使南诏这么重要之事,依常理,自然是先要与朝廷通气的,更或者说需要得到朝廷的指示,才能出使南诏。
而李炎却是来了个先斩后奏,本意为的就是时间。
奏书走的是驿站,但却也没有走八百里加急,只是依着普通的奏书形式发出,这样,还能给他李炎更多的时间。
如是八百里加急的话,不出十天,必到长安。
如果是以普通奏书上呈朝廷,一个月都是正常的。
而且当奏书抵达长安之后,奏书不会直接递到皇帝的面前,会先送到进奏院,再由进奏官上表朝廷。
至于朝廷理会不理会,那就看掌权的几个重视不重视了。
而李炎的这份奏书,就是依着这样的慢递行式,往着长安递去,不言而喻,一样为的就是拖时间。
为何不再往后沿?
李炎想过,但这样容易造成反结果,会被人攻讦。
进奏院,汉朝初建,当时叫邸,到了唐之时,才叫进奏院,全名为上都进奏院。
进奏院说来就是各藩镇、节度使在长安设置的驻京办罢了。
权力嘛,不小。
比如下行公文,下行公文,还有平行公文的传递,以及诏令、奏章、文牒、向朝廷上供的赋税事宜。
甚至。
唐宪宗之后,这进奏院还具备了本辖区的银行功能。
比如商人要从本辖区转运货物至长安售卖,其钱财之数不可能用马车一车车的托运走,所以就会把钱送进进奏院,然后再由着进奏院开出公据等交由商人。
而商人拿到公据之后,回到本辖区再兑换。
此种形式,类似于银行支票。
当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