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录取率,毕竟事关自己学派的门面。
谁能够不重视?
虽然这是科举考试,但也可以说是虚位以待,考取的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出题范围要求尽力贴合专业对口的标准。
可是有一说一,很多决议会列出来的职位,指向性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明确。
比如说礼部的官员名额,按理来说,都应该是儒家瓜分。
但名家,杂家,法家,甚至是墨家,在这些方面都有涉猎,又有谁指定整个礼部便是你儒家的天下?
在礼部职位的报考士子中,除了儒家门生,还混入了大量的其他学派的士子。
平时儒家势大,其他学派都默不敢言。
但科举考试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你儒家平时叭叭的嘴上叫的厉害,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强,终究还是要手底下见真章。
若在礼部职位录取之中,儒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那么让儒家大佬的面子往哪搁?
所以说,考试完成之后,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场,在大秦最高学府,博士宫拉开了阵势。
科考的阅卷,在赵昆的建议下,有一套严谨的流程。
首先,采用了糊名制,每一份试卷,考生的姓名籍贯,都被裱糊起来,任何人都看不到。
其次,赵昆还提出了誊抄试卷的方法。
博士宫已经录取的士子们,负担起了这样艰巨的任务。
所有人都规定使用同样的字体,并且各学派之间交叉誊卷,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舞弊。
考完一科,誊卷一科。
但是,阅卷却集中在科考结束当晚进行。
赵昆本来还担心这些都上了年纪的各学派大佬们扛不住,没想到,大家一个赛一个的精神,气势汹汹地承诺一日时间便能够阅卷完毕。
阅卷就无法交叉审阅了。
各学派大佬们,被分派到了与自己学派相关的部门中,批阅属于自己出的那份试题。
老实说,这次科举取士,决议会放出的职位并不多。
尽管赵昆登基在即,朝堂面临重组。
但赵昆除非昏了头,否则绝不会一次性大批替换官员。
旧朝臣子虽然不中用,但毕竟是经年老臣,或许大方向上的思路跟不上赵昆的思维,但处理具体事务来说,绝不含糊。
这次科举,录取的大部分人,都是朝堂新机构之中的底层职位,而且数量不多。
近五万名考生,总共只放出了不到五百个职位。
去美洲的职位倒是放出了一千多个,虽然待遇丰厚,但报考者只有不到三千人。
卢侯二人出海归来,报纸上曾经大肆报道。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都知道美洲是一个什么地方。
蛮荒、落后、遥远,去那种鸟地方当官,就算待遇再好,又有什么用?
吸引力远远不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