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完菜后两人一对比,戴宽发现重合了一样,而且叶筱楠点的另一道也是在他考虑中排前五的。
叶筱楠同样表示,戴宽点的另一样菜她也很有兴趣。
很显然,两人的口味契合度很高。
于是两人便直接商量着,定下了第四道菜,甚至在讨论其他菜式的时候,还再加了一样菜。
“个人信息上看你的籍贯是四川,我还以为你会比较喜欢吃辣呢。”点完菜下单后,戴宽继续就着口味的话题聊道。
叶筱楠说道:“我小学开始就跟父母到广东生活了,而且我妈是福建人,做的菜都也都是闽南口味,主要咸和甜。至于我爸,他应该也已经习惯南方菜了。”
她说着,看向戴宽:“我们口味差不多,应该不是巧合,而是这个‘大数据相亲’匹配的条件之一吧?”
“饮食习惯、偏好口味这种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据,权重不是最高,但确实不低。”戴宽说道,“当然,这种权重也是和每个人对饮食的侧重程度相关,如果系统判定用户对吃很在乎的话,这部分权重也会增加。”
叶筱楠说道:“资料上说你的职业是程序员,难怪对这些也很了解。感觉现在各种大数据、ai什么的,有时候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都要深。你作为业内从业者,会担心这些大数据对隐私的侵犯么?”
这时候服务员敲门进来,给他们送上一壶热茶,戴宽示意要自己倒,服务员便将茶壶、茶杯放下,关门离开。
稳稳地替叶筱楠将茶杯倒至3/4,又给自己倒好后,戴宽将茶壶放在餐桌一侧,壶嘴正对向左边,与另一侧的调味罐等在一条直线上,整整齐齐,整个过程没有一滴茶水洒落桌面。
叶筱楠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微微眯起眼,表情很惬意,倒不是茶有多好喝,而是戴宽的操作看起来让她有一种对到了频道的感觉。
这时候戴宽才继续刚刚的话题,回答叶筱楠的问题:“我相信你应该也不断地在网上,在各种媒体上听到人说,我们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自身的佩戴设备、工作用的电子设备、生活需要的必须设备、外出时接触的公共设施,无时无刻都在对我们进行着各种记录。这些记录所转化成的数据,就好像我们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电子邮箱号、微信号、银行卡号一样,都是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要生存必须拥有和客观存在的信息。
“这些数据当然很多都涉及到我们的隐私,但就像以前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卖家会知道我们的地址、姓名、手机号、购买的物品等私密信息,网购平台、快递公司、快递小哥也都能不同程度地知道这些信息,但我们不会为了避免隐私泄漏就不网购。”
叶筱楠摇头道:“以前可没有这么多信息,现在各种电子设备,都装了一堆传感器,定位数据、浏览记录什么的,也都强制上传,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基本上是个服务就要联网,不联网都用不了。一出门也到处是各种摄像头,像今天早上我从出门、搭车,到进餐厅坐下,估计就被各种身份识别、脸部识别了至少十几次,不论线上还是线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记录到了云端。”
戴宽点头道:“当然,个人的数据越多、越全面,泄漏带来的损害和危险就越大,不过正因为是这样,国家对大数据进行统一监管,对相关法律也进行了重新制定和修改,数据非法贩卖、使用的惩处都越来越严。
“普通用户可能感受不到,我们这些从业者的感受却很深,前几年《数据安全法》刚颁布的时候,所有相关公司都要组织员工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现在二级以上的隐私数据都是各地的国家大数据中心统一分配储存和管理,企业或机构想要使用数据的话,不论是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