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简行诸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15章 检举信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新的,不像虚拟币市场就在哪儿,偶尔看下,积累收购就行了。

    再等两年,智能手机3g、4g的时代来了就好了。

    转眼时间进入五月份,谢玉穿过来近两个月了。

    因为农忙临近,下乡演出的活动,总算是要告一个段落了。

    对比,基本所有团员心情都不错,疲惫的状态也好很多。

    最后一场演出,也都格外卖力。

    村民们,也知道马上要进入农忙季节,这是最后民间村戏的表演一场,也挺鼓劲的。

    中场时,村长,甚给安排了很传统的上礼环节。

    所谓上礼,就和后来网络直播打赏一样。

    台下观众觉得戏台上演员唱的好,直接现金打赏的。

    几角钱不嫌少,百元钞票不嫌多的。

    原来做青衣打扮的三师姐,也在这时展示自己的戏曲武打功底,除了翻筋斗,还演练了几套戏曲花枪。

    结合原身记忆,还有这小两个月的下乡演出实践。

    突然想到一件事,地方戏曲演员的角色是按生、旦、净、丑四大分类的。

    当然,四大之下有细分。

    原身母亲收的三个徒弟,刚三师姐表现,其基础功力,属于刀马旦的类型。

    当然现在能唱青衣、或闺门旦了。

    而记忆中的大师姐,按后面说法长着一副国泰民安的脸,原身母亲最早收她为徒,作为大师姐,很稳重的,按地方戏曲分类是按正旦培养的。

    记忆中,曲调也确实大师姐唱的最好,也因此特聘现在在县戏曲中专教书,带学生了。

    最漂亮的二师姐,按地方戏曲分类,应该是按小花旦培养的。

    只随着年龄增长,那张脸,为了安全,没有下乡去一线演出,留在城里在文化馆得了个编制,带带孩子、教点戏曲基础什么。

    记忆中,大师姐嫁了一个老师,人很老实,日子倒是安稳了。

    三师姐后嫁给一同学艺的同行,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经营着小剧团。

    而二师姐也是三个师姐中嫁的最好一个,一个对她很专一的县里二代。

    真能继承原身母亲授徒想法的,也就是三师姐,刀马旦的培养,给了她独当一面的气质,二十出头就能带队出去去一线演出了。

    当然了,培养归培养,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按规划走,各自都有自己的机遇。

    咦,那说到原身,记忆中,原身母亲最早该是按正统小生培养的,可惜慢慢长残了?

    想按武生培养,又吃不得苦,想按净角大花脸培养,嗓子有倒仓了,好一点,按丑角的小花脸培养…。

    唉,不要是原身母亲的亲儿子,早就被踢出这行了。

    有点理解某些星二代的感觉了,虽然地方戏曲这行说不太上。

    拆戏台,返程!

    一路上有说有笑,除了知道自己的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