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端淑贵太妃咸鱼躺赢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康熙撤藩 (1/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月的寒风悄然掠过,初入四月的春日暖阳洒落,却难掩后宫的肃杀之气。宫人们神色紧绷,步履匆匆,唯恐稍有差池招致责罚。

    后宫尚且如此,前朝更是风声鹤唳。数日前,皇上毅然下旨撤藩,朝臣纷纷上书劝谏,奈何圣意已决,无人敢再触逆鳞。消息迅速传遍朝野,暗流涌动,大臣们见大势已去,只得全力拥护皇上的决策。

    皇后闻讯后即刻颁下懿旨,严令六宫谨守本分,若有妄生事端者必严惩不贷。众嫔妃皆知时局动荡,个个屏气凝神,不敢行差踏错半步。

    康熙因前朝战事吃紧,鲜少涉足后宫,偶有召幸也不过是几位曾共度鳌拜之乱的老臣旧人。除那拉氏外,张氏与格兰珠各承恩一两回,董佳佳同马佳氏亦得数度侍寝。然六宫上下愈发噤若寒蝉,唯恐触怒圣颜。

    景阳宫东配殿内,董佳佳斜倚在榻上,回想着前几日乾清宫承恩的情景。云雨过后,皇上竟与她纵论朝政,眉宇间尽是少年天子的锐意锋芒。

    她自然不敢妄议朝堂政事,更怕皇上秋后算账,只将当年擒拿鳌拜的旧事重提,赞誉他为千古一帝,言行间俱是小心奉承。不想这番话说得恰到好处,竟惹得龙心大悦,不仅接连召幸,更几次三番宣她至养心殿伺候笔墨。

    这番殊宠引得李佳氏等人在晨昏定省时频频侧目,暗自揣度。六宫上下皆暗自思忖:这董佳氏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一朝承恩竟能这般游刃有余,进退有度。果然是御前伺候经年的老人,深谙圣意,自有其独到之处。

    然则董佳佳心中明镜似的,三藩之乱虽未正式爆发,朝堂上已是暗潮汹涌。近日因得宠太过招摇,若再不知收敛,只怕要惹得康熙不悦。遂刻意低调行事,连素日最爱的糕点也吩咐小银子莫要再去御膳房讨要。

    偏生皇后为响应皇上节俭之策,又裁减了六宫用度。董佳佳的日子愈发艰难,衣食住行处处受限,只得暗自叫苦不迭。这对天家夫妇的举措,直教她寝食难安,心中纵有万般不甘,也唯有咬碎银牙往里吞。

    正值六宫对董佳佳恩宠艳羡不已之际,启祥宫却传来惊变,张氏侍寝时触犯天威,遭皇上当庭训斥。皇后更降下懿旨,再度将张氏禁足半年。此事如平地惊雷,震得后宫人人自危。众妃嫔虽对其中缘由好奇得紧,却因惧怕牵连,只得强压下打探的心思,各自在宫室里暗自揣测。

    数日后,张氏获罪的细枝末节才渐渐透出风声。原来那夜张氏竟在龙榻之上,对近年来皇嗣接连夭折之事大放厥词。不仅公然指责皇后统御六宫不力,致使大格格早夭,更在皇上面前口出狂言,暗示若几位阿哥是她所出,断不会这般不明不白地殁了。这番诛心之论,字字句句都在指摘帝后失德,当真是狂悖至极。

    皇上震怒之下,终究念及大格格之情,未施重惩。只道张氏言行癫狂,命皇后将其禁足启祥宫,更撤去了她的绿头牌。此事不仅令张氏恩宠尽失,更如暮鼓晨钟,警醒六宫,帝后威严,岂容亵渎。众人愈发谨言慎行,唯恐重蹈张氏覆辙。

    李佳氏等人心中暗忖,张氏从前虽有些骄纵,却从未如此狂妄到近乎愚蠢。这般情形更让她们确信,张氏已因大格格之死陷入癫狂。董佳佳听闻此事,心中颇有些感慨,猜测张氏或许是被丧女之痛击垮,急于寻找倾诉之人。

    这深宫之中,除却皇上,还有谁能听她倾诉。加之张氏是皇上第一个女人,这份殊荣或许让她生了错觉,以为自己在皇上心中终究与众不同。可惜她错估了圣意,皇上并未如她所想那般怜惜她的苦楚。这一腔悲愤非但没能得到宽慰,反而因言辞失当,屡犯忌讳,终至如此凄凉下场。

    张氏的笑料为沉寂的后宫增添了一丝生气。转眼到了五月,初六这日,长春宫马佳氏历经五个时辰,终于诞下一位格格。董佳佳如往常般前去打卡上班,心中暗叹,果然不出她所料。

    三格格的降生令帝后欣喜非常,对马佳氏的赏赐格外丰厚。然而因时局所限,洗三礼与百日宴皆从简办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