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安汉中学的“未来教室“项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供应商突然撤资,智能黑板的玻璃上还留着未完成的编程课代码,像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张诚蹲在教室角落,摸着冰冷的屏幕,想起二十年前在乡村学校,用粉笔在黑板上画计算机界面的场景。
“校长,教育局说要优先保障升学率,这种'花架子'项目该叫停了。“教导主任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张诚没有抬头,而是用手指在屏幕上画了颗星星:“你知道吗?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也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庞然大物。“他站起身,校服上沾着粉笔灰,“但正是这些'花架子',改变了人类的未来。“
深夜的教师办公室里,张诚带着年轻教师们用开源软件搭建教学平台。老旧的空调发出轰鸣声,他把自己的保温杯推给正在敲代码的小李:“喝口姜茶,当年我们在乡村学校点煤油灯备课,可比这冷多了。“屏幕蓝光映着他鬓角的白发,像撒在夜空的星子。
第一个自制的“星空课堂“上线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张诚站在教室后排,看着学生们戴着自制vr眼镜,在虚拟的太阳系中穿梭。当某个乡村来的男孩伸手触碰“火星表面“时,眼镜滑落,他却兴奋地喊:“校长,我摸到陨石坑了!“窗外的闪电照亮教室,却比不上孩子们眼里的光。
教育成果展上,张诚的“非标准化教育“理念引发了激烈争论。某重点中学校长当众质疑:“不按考纲来,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张诚微笑着播放了段视频:安汉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生物课,用无人机监测农作物生长;在美术馆里上美术课,临摹的却是菜市场的烟火气。
“教育的本质,“他指着视频里追着蝴蝶跑的女孩,“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台下忽然站起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正是当年在物理课上画机器人的周野:“我就是在这样的课堂里,找到了人工智能的兴趣。现在,我正在研发帮助乡村教师的教学辅助系统。“
暴雨再次来袭的夜晚,张诚接到紧急通知:山区学校的“云端考场“因网络中断面临停考。他抓起雨伞冲进雨幕,带着技术团队驱车百公里,在山顶架起临时基站。当信号连通的那一刻,他看着屏幕里重新亮起的考生画面,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冒雨送准考证的自己。
“同学们,“他对着摄像头大声说,“今天我们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闪电划过天际,照亮他湿透的衬衫,却照不亮他眼中的坚定。那场特殊的考试结束后,每个考生的试卷上都多了道附加题:“描述你心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教师节那天,张诚展示了安汉中学学生的“成长星图“:有人成为生态保护志愿者,有人在ai领域崭露头角,还有人回到乡村成为教师。“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他举起学生寄来的乡村学校照片,“而是点燃千万盏灯。“学生们在校园里种下一片“星光林“。张诚抚摸着刻有自己名字的石碑,上面写着:“您教会我们仰望星空,自己却甘做基石。“忽然,无人机群从天际飞来,在夜空中拼出“谢谢您“的字样,每个光点都是他曾教过的学生。
深冬的清晨,张诚又一次走进教室。智能黑板上写着:“欢迎张校长重返课堂“。他摸出粉笔,在黑板上画了颗星星,忽然听见后排传来抽泣声——那是即将退休的李薇老师,正在重温自己的第一堂课。
“今天我们不讲课本,“他转身微笑,“讲讲我刚参加工作时,在乡村学校遇见的那个偷藏漫画的男孩。后来他告诉我,是我在他的画上写的'未来可期',让他相信自己能成为画家。“窗外的雪落在星光林的枝桠上,像撒了把碎钻。
下课铃响时,张诚看见几个学生围在走廊尽头,用粉笔在墙上画星星。他悄悄掏出手机,拍下这个瞬间,发送到教师群:“教育的奇迹,永远在发生。“消息刚发出,无数点赞和留言涌来,像漫天星辰回应着他的光。
嘉陵江的涛声穿过校园,带着春潮的气息。张诚望向远方,那里有无数间教室亮起灯光,像他曾在乡村学校看到的,缀满夜空的星子。他知道,只要还有孩子在仰望星空,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