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教育的追梦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变革之路 (1/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暴雨敲打着安汉中学的百年钟楼,张诚校长的手指抚过校徽上的铜绿。1921年建校时的“弘毅笃行“校训已模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屏上跳动的“中考平均分487.2分,全市排名37“。

    “张校,“教导主任***递来教师流失统计表,“初三英语组王老师被私立学校挖走了,这是本月第三个。“他的中山装口袋露出半截《黄冈密卷》,与校徽上的民国齿轮图案形成荒诞对比。

    走廊里传来争吵声。初三(5)班的林小夏摔了课本:“每天十二张卷子,活着和考试机器有什么区别?“她的校牌在地上打滚,露出背面用小刀刻的“逃“字。张诚想起自己初任校长时,在档案库发现的1952年学生日记:“今天在钟楼旁的梧桐树下背单词,听见布谷鸟叫。“

    深夜的教师办公室,年轻教师陈雨在整理离职同事的办公桌。抽屉深处掉出本《教育心理学》,扉页写着“致永远年轻的教育者“,落款是2018年离职的苏老师。她摸出自己的教师资格证,金属扣硌得掌心发疼。“小陈,“后勤主任老周叹着气拖地,“十年前我们还有省级名师工作室,现在连像样的教研会都开不起来。“拖把水混着粉笔灰,在地面画出不规则的圆圈,像极了张诚办公桌上的财政报表——教师培训经费连续五年下降12%。

    凌晨一点,张诚在教师群里看见陈雨发的消息:“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阅读推广?“回复框里堆满省略号,最后只有物理组老杨发来个“加油“的表情包,附带消息:“我女儿今年中考,求你别让她当实验品。“

    校庆日的钟楼广场冷冷清清。本该展出的校史文物锁在仓库,取而代之的是升学率展板,1998年高考状元的照片被放大到一人高,眼神空洞地望着操场上机械操练的学生。“张校,“退休教师吴鸿儒拄着拐杖赶来,“当年我们在钟楼办诗社,学生们能背下《滕王阁序》就可以登楼敲钟......“老人的声音被课间操的广播操音乐淹没,他手里的《安汉校史》掉在地上,露出1985年校园诗会的合影,背景中的钟楼挂满彩色诗笺。

    林小夏的作文本被风吹开,最新一篇写着:“学校像台老旧的钟,指针永远指向'考试',却忘了自己曾经敲出过黎明。“张诚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你父亲当年在安汉中学教地理,带学生用等高线画校园地图,学生们叫他'活地图'。“

    暴雨冲垮围墙的夜晚,张诚在废墟里挖到半截校钟零件。铜锈覆盖的齿轮上刻着“1945“,旁边是用小刀刻的“抗战必胜“。陈雨抱着抢救出的学生手札跑来,纸页间掉出1937年的防空演习记录:“全体师生在梧桐树下上'战时文化课',校长说,教育是炸不垮的防线。““我们可以重建钟楼文化,“陈雨的眼睛在手电光中发亮,“让学生用项目式学习修复校钟,就像1949年师生们修复战乱损坏的钟楼那样。“张诚摸出父亲的旧教案,里面夹着1962年的“校园生态调查报告“,绘图旁写着:“每个教室窗外都该有棵树,让学生学会观察四季。“

    家长会上,林小夏的父亲拍着桌子:“修复破钟能提分吗?我儿子模考又掉了二十名!“投影仪上闪过私立学校的招生广告:“全封闭管理,签约提分“。张诚突然想起母亲整理父亲遗物时,曾对着泛黄的校徽低语:“你当年说教育是慢功夫,现在的人怎么就等不及了呢?“

    冬至那天,安汉中学的钟楼传来久违的钟声。林小夏和陈雨站在修复的钟楼上,用3d打印零件补全了抗战时期损毁的钟体。下面聚集的学生中,有人拿着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钟摆周期表,有人举着用美术课学的浮雕技法雕刻的校徽模型。“1921年,首任校长在钟楼上说,“张诚的声音穿过寒雾,“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会思考的钟摆,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的齿轮。“他望向***,对方正专注地看着学生用物理知识测算钟声传播距离,中山装口袋露出半截《教育的目的》。

    教师办公室里,老杨摊开《阅读推广计划》:“我女儿说,读完《三体》后,物理题突然变得有意思了。“陈雨的电脑里,家长群正在讨论“每周一节无作业日“提案,林小夏父亲发来消息:“昨天和女儿一起修校钟,她居然主动和我聊了半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