烁。张诚想起去年秋天,他带学生去山区小学参观,当城里孩子看见同龄女孩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时,有人偷偷把自己的错题本塞进了对方书包。
教学楼的转角处,“感恩墙“又换了新模样。保洁员李大姐踮脚擦拭玻璃时,看见一张便利贴上写着:“您每天把楼梯擦得能照见影子,我穿白球鞋再也不怕弄脏啦。“旁边是美术社学生画的简笔画:戴草帽的阿姨弯腰拖地,拖把划出的弧线变成了彩虹。上周的“角色互换日“里,当学生小林穿上保洁服体验时,曾在凌晨五点的走廊里打了个寒颤——原来瓷砖上的露水,是有人用温热的掌心擦去的。
暴雨突至的那个傍晚,张诚正在办公室整理德育案例。闪电照亮窗棂的瞬间,他看见一群身影冲进图书馆前的积水潭。初二(3)班的王浩然抱着沙袋绊倒在台阶上,又迅速爬起来;高二的学姐们把校服脱下来盖住古籍专柜,自己却淋得透湿。当央视记者的镜头扫过满墙的感恩条时,画外音里传来学生们的七嘴八舌:“图书馆有我们的成长档案““去年科技节的获奖证书都在里面“......那天晚上,张诚在教育日志里写道:“真正的文明,是暴雨来临时本能的守护。“
如今走在校园里,他总能发现惊喜:梧桐树下的石桌上,不知谁摆了个“共享伞篮“;自行车棚里,毕业学长留下的“维修工具箱“被擦得发亮;就连公告栏的通知,也多了手绘的垃圾分类图标。深秋的某个清晨,当广播里响起改编版《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张诚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在感恩墙上,恰好盖住了“谢谢“两个字——那片叶子的脉络,竟像极了孩子们画的爱心。
风掠过走廊,带走最后一片露珠。他知道,在那些看似微小的场景里,文明早已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像晨露一样,悄悄渗进了土壤。就像此刻,穿蓝白校服的少年们正把早餐袋投进分类垃圾桶,远处传来他们的争论:“今天该我当'校长助理',咱们去看看食堂的小米粥够不够稠吧。“
每个安汉学子都有一本“社会服务护照“,记录着他们在社区养老中心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在嘉陵江湿地参与生态监测、为乡村儿童录制双语故事的经历。张诚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手艺传承班“,让学生在学习剪纸、竹编的同时,记录老匠人的口述史。“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呼吸与这片土地的未来相连,责任感就会生根。“2024届毕业生集体将义卖所得捐给自闭症儿童,用行动诠释了校训中的“兼济天下“。
在安汉中学的教师纪念册里,夹着张诚写于2005年的一段话:“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毕业十年后,仍能记得某节课上阳光的角度,某场辩论时心跳的速度,某个春日埋下的种子如今开了花。“如今,他的鬓角已染霜色,但每天清晨仍会站在校门口,用目光迎接每一张年轻的面孔。当科技节的无人机掠过教学楼顶,当汉服社的学生在端午祭上朗诵《离骚》,当毕业生带着“健康快乐智慧成长“的校训走向四方,人们终于读懂:这位校长用三十年光阴,不是在建造教育的纪念碑,而是在播种一片森林——让每棵树都能找到自己的阳光,让所有根系都能听见大地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