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北平漂流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一章 开办学校 (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允许,我还想在京津冀地区开设一些小学。”

    利国利民利已,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便是他心底的谋划。漆黑的世道之中,一盏蜡烛,点亮一丝光明也好。

    “没有问题,我会向上级提议,拨一笔款子给你。不过这些学校的名字得我们来敲定。师资和教材我们也要审核。”花旗公使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带着审视。

    “公使先生,我只要免费教育,我的投入就当捐款了。”陆嘉衍随即开口道。

    “那就没有问题了”,公使突然大笑,“那我们可以达成一致了。”

    让他有些失望的是,除了花旗公使有些兴趣。其他几位只在政策层面给予一些不痛不痒的支持外,谈到实质性的资金援助,这些大使们纷纷打起了太极,个个都像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不过陆嘉衍目标清晰,他深知将来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在他看来,兴办一所技工学校是当务之急,也是最为务实之举。

    在未来的日子里,一门手艺就是生存与发展的底气,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将成为工业的基础力量。

    他明白,发展之路急不得,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西方的先进科技虽然强大,但只要潜心钻研,循序渐进,终能掌握。

    而当下,培养车削加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必须尽快储备,为国家的工业发展筑牢根基。

    陆嘉衍心里清楚,这笔钱拿着烫手,但若投入教育事业,反倒能赢得一片赞誉。

    至少明面上,没人敢轻易动他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尽快落实办学事宜,而后迅速抽身。若不懂得及时收敛,日后恐有灭顶之灾。

    彼时的学制已渐成体系:小学分初等四年、高等三年,高等小学简称高小;中学四年,大学三至四年。正值新旧教育理念更迭之际,民间办学之风日盛。

    陆嘉衍筹划的正是七年基础教育——前四年识字明理,后三年专攻技艺。在他看来,唯有让百姓先通文墨,日后方能自主抉择人生道路。这种“先通文后专艺”的办学思路,在当时颇为普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