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北平漂流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三章议政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咱们报社是不是也该动一动了?”先生把稿子往桌上一拍,油墨未干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刺目。

    屋里静了一瞬,几个编辑凑过来看。陆先生那篇稿子写得直白,甚至有些稚嫩,但字字带血,句句剜心。

    “陆先生年纪轻,笔锋是直了些,”先生环视众人,声音低沉说道,“可道理摆在这儿,大伙儿都看得明白。要是就这么缩回去,咱们这些年走的路,流的血,就全白费了。”

    角落里,老学究对猛地摘下眼镜,眼眶发红:“不能就这么算了!君子的血,不能白流!

    “路是不好走,”先生攥紧了稿纸,指节发白,“可咱们得想清楚——往前走未必对,但若不走,就永远没路可走。一旦回头,再想往前迈步,可就难了。”

    他忽然提高声音,像是要把每个字钉进众人心里:“复辟之路,绝不可行。”

    一阵沉默后,不知是谁先站了起来:“走!上街!”

    很快,整间报社的人都动了起来。铅字、稿纸散落一地,没人去捡。门外,暮色沉沉,但脚步声已汇成洪流。

    “难怪咱们能撑下来......”陆嘉衍望着窗外涌动的人群,声音有些发颤。他原以为这世道早已麻木不仁,却不想为了大义,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便有无数人挺身而出。

    思媛拽了拽他的衣袖,眼里噙着泪光却带着笑:“傻子,怎的还哭了,你真当天下人都没了骨气?”

    她指向远处茶楼里说书人的方向,“史书晦涩,有几人能读明白?可《五鼠闹东京》听得懂吗?《西游记》悟得透吗?《水浒传》传得开吗?字字句句就是改天换地,世道不公。”

    陆嘉衍望着街角卖炊饼的老汉也在往人群里挤,喉头滚动了一下:“百姓不是不懂,只是在等一个带头的。可这青天大老爷难求啊......”

    思媛坐在一边叹道,“几千年来才出得了一个。这一世,我们等得到吗?”

    陆嘉衍忽然紧紧握住她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等得到!”

    陆嘉衍望向远处冉冉升起的朝阳,一字一顿道:“这一回,会比从前的都好。”

    这只是一个开头,要掀起波澜,还得靠茶馆——这是这四九城里消息最灵通的去处。普通百姓有几个舍得买报?

    旗人老爷们更是不屑一顾。唯有那茶馆里三教九流汇聚,才是民意的源头活水。

    可连日来,陆嘉衍寻遍京城说书人,竟无一人敢接这烫手的买卖。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范先生领着七八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登门造访。

    “望之啊,”范先生抚着花白的长须,眼中闪着久违的光彩:“当年为你取这个表字,典出《论语·子张篇》——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老夫原指望你做个温润如玉的君子,随势而变。”

    老人说着忽然自嘲一笑:“说来惭愧,老朽年轻时也以为读通圣贤书就能治国平天下。这些年试着用圣人之道处事,才明白那些之乎者也,不过是给人看的门面话。”

    他颤巍巍从袖中掏出一册红本子,“倒是这洋人说的,才是真章。如今这局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今,正该我们这些老骨头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了。”

    身后几位老者纷纷颔首。最年长的张老太爷拄着拐杖上前一步:“我们这些老朽虽不中用,但好歹在茶馆里还有几分薄面。明日就去天桥茶馆,给百姓们说道说道这天下大势!”

    “啪!”惊堂木在八仙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