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动容,不过依然没有开口说话。
马钰见火候差不多了,给出了最后一击:
“若无管仲齐桓公,楚国灭中原开四代,北狄南下吞区夏。”
“周礼能安存乎?”
“宗法不存,儒家能独存乎?”
华夏一直说三代之治,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
为什么要说三代呢?因为三个朝代,在礼法制度上各具特色。
虽然改朝换代之后,新朝对前朝的制度有改良也有继承。
可总体上来说,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
后来的秦汉隋唐一直到明清,在礼法上一直未能脱离三代礼法制度的窠臼。
所以,从宗法制度方面来说,依然是三代。
楚国和戎狄,都拥有独特的本地文化,采用的是本地的礼法制度。
如果他们灭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采用不同于夏商周的礼仪制度。
那么在文化上,他们就相当于开了第四代。
华夏历史就会变成,夏、商、周、楚/狄。
一旦他们开四代,周礼就会被废除,没了周礼哪还有儒家。
所以,管仲和齐桓公不光挽天倾,还间接拯救了儒家。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事实上,他还是低估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功绩,也低估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可惜的是,孔子只看到了他们抵挡住了楚国和戎狄的兵锋。
却没有看到他们对周礼的贡献。
否则也不会说出,管仲器小不知礼这样的话。
马钰说这么多,也不是用来解释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
而是为了反驳‘管仲器小不知礼’。
这句话是儒家门徒批判管仲的依据。
只要反驳了这一点,所有对管仲的批判都是不成立的。
一个拯救了周礼,间接拯救了儒家的人。
你说他德行不够?说他不知礼?
马钰长叹口气,道:“所以,缘何言管仲器小不知礼?”
面对这铁一般的史实,宋濂除了沉默,依然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