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等到颜渊问仁。
孔子的回答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大家都知道,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论语对‘仁’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解释。
后来孟子把仁具象化,解释为‘仁爱’,要求君主爱百姓。
但学界却都知道,孟子的仁爱,只是孔子‘仁’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那么孔子的‘仁’到底是什么呢?
历朝历代都有人试图解释。
再回头看‘仁’这个字,是由‘人’和‘二’组成的。
这个字型的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
‘仁’的本意,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
这是千年来最主流的解释。
可是现在‘仁’的字型变成了‘上身下心’。
那它的含义就不再是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了,而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境界。
仁是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精神境界,与他人无关。
这也解释了,为何孔子面对不同的人提问,给出的解答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世界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孔子是根据每个人当时的状态,给出的答案。
既是答案,也是针对提问者个人给出的针对性提升方向。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儒家之前对于‘仁’的解释存在偏差。
对于宋濂这样的大学者来说,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也是马钰准备的杀手锏之一。
宋濂的反应也证明,他的准备生效了。
面对激动的宋濂,马钰肯定的道:“事关重大,我岂敢以此说笑。”
宋濂追问道:“铜器在哪?你家长辈在哪?快带我去见他。”
看着失态的老师,朱标都被吓了一跳,连忙说道:
“宋师请冷静一下,这里是应天府大牢。”
“而且马兄的长辈……皆已不在世间了。”
马钰适时露出一副悲伤的表情,说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铜器和长辈的研究结果,也都在战火中不知所踪了。”
宋濂如丧考妣,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马钰心中有些愧疚,别把这老头给刺激疯了,连忙说道:
“潜溪先生无需如此,事情还有补救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