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他并没有以此自傲,挥霍别人的信任。
相反,他表现的更加谦恭,借的书都妥善保存,每次都按时还回去。
如此一来二去,他的名声就越来越大。
一个好名声的意义,中国人应该都明白。
家里没钱拜不起名师,怎么办?
先找身边有学问的人请教问题。
身边认识的人问了一遍,那同乡同县总该有一些有学问的人吧?
厚着脸皮上门去讨教。
之前他积累的名声就能发挥作用了,至少获得了去拜访的资格。
到了之后态度摆的端正点,人家发脾气了就受着,等别人高兴了再上去请教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别人往往会给他讲上几句。
如此这般,学识越来越深厚,名声也会越来越大。
最终实现阶级的跃迁。
而且宋濂绝不是什么腐儒,他很清楚以自己的经历写文章,会遭到什么样的怀疑。
在文章最后人家直接就表明了。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出身寒微想要改变命运,就得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是宋濂想要告诉后人的话。
非常的诚恳,怎么都不能说他是虚伪。
马钰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知道的宋濂,然后去搜了他的生平和著作。
宋濂在元末明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这么说吧,同时代所有读书人在他面前,都得低一头。
当之无愧的文魁。
且他还深度参与了明初的礼法制定,与李善长为首的‘严法’派相抗衡,主张治民以德,当慎用刑罚。
当然,现代人看古人是有上帝视角的,宋濂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
比如过于推崇圣王之治,过于理想化而轻实际。
对管子和荀子的思想持否定态度,不过他并未全盘否定,还是认可其中关于教化、实用方面的策略的。
这也是为何他不反对看一看管荀之书,却无法接受‘孔孟为本,管荀为用’这个观点的原因。
正因为知道宋濂是谁,马钰才觉得这事儿很魔幻。
这比让奔波儿灞除掉唐僧师徒还扯淡好吧。
“让我和宋……潜溪先生讨论学问,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朱标连忙说道:“没开玩笑,真的是宋师想要见一见你。”
马钰无语的道:“不是……就算我家长辈来了,在他面前也得执弟子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