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得让叔孙通瞪大了眼,他大口吞咽着将碗中的粥全部喝完。
再端起一旁的豆浆,仰头一口气喝完。
如此,叔孙通满足的打了一个饱嗝,又意识到是在公子面前失礼了,忙面带惭愧的躬身行礼。
扶苏道:“无妨,我不在意这些礼节……嗯,也难怪你们说秦人粗鄙。”
叔孙通道:“臣不觉得秦人粗鄙。”
扶苏的目光依旧在书上,接着道:“当年不论是燕赵,齐人,还是楚人,都说秦人不识礼数。”
叔孙通道:“臣以为所谓礼并非拘泥一言一行,而在于制,所谓礼制……”
这一说,这位齐鲁博士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关于礼的事。
其实他讲的这些大抵上都是不重要的,往往是为了让你听晕头转向,而后你自己也就忘了当时为何发问了。
扶苏又道:“听闻昨天丞相让你们这些齐鲁博士去北方,你们还在老师的门前叫骂?”
叔孙通稍一思量,忙回道:“臣昨日在拜访好友。”
昨天的事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扶苏本想为难一下这位博士。
不得不说他又是个十分狡猾又聪明的人,一句话两头谁也不得罪,干脆拿出了一个不在场证明。
言外之意,我不在那里,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我在朋友家吃饭。
大抵如此……
扶苏询问道:“你在咸阳的朋友很多吗?”
叔孙通道:“其实那些人并不全是臣的朋友,是臣的老师故友,多数人都是瞻仰臣的老师的名望,希望将他们的孩子送去齐地读书,这才讨好臣,不瞒公子,只要臣在咸阳每天都有人邀请臣。”
所以呀,孔子他老人家后人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谁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个名门老师,而在这个时代最好的学术背景,多半就是叔孙通的老师,孔子的后人孔鲋。
扶苏没见过孔鲋其人,但从这些事来说,这个时代的古人已十分注重名师效应。
古人从来不傻,就像是叔孙通,他来者不拒,但对于对方的求学,会不会答应就两说了。
因此,古人所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值得研究,以及有着深刻的反思价值。
扶苏接着道:“我的老师当今丞相,丞相师出荀子,如此说来我也算是荀子他老人家的弟子,但我才疏学浅,我的老师忙于国事,实在是分身乏术,倒是有一件事不知道老先生能否相助。”
叔孙通道:“公子但说无妨。”
“我在商颜山下有三千家仆,还有三百余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我想要给他们找一个老师,不知道老先生能否教他们。”
见叔孙通没有当即答应,扶苏又道:“若他们能够在老先生门下学有所成,将来我会让他们去北方杀敌,杀敌有了功就恢复他们的户籍,让他们在大秦为官。”
叔孙通还是没有答应。
扶苏继续画着大饼,道:“如此一来,你就有三百个弟子,并且这三百人都是大秦的官吏,但凡这三百人中有三五人能够成为大秦重臣,老先生也可以名满天下了。”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