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对匈奴这般忍让?” 王恢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满脸涨得通红。
韩安国一听,赶忙上前一步,反驳道:“臣闻高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围返都,并未与匈奴结仇。可见圣王以天下为心,不愿因私怨而害大局。自与匈奴和亲以来,数世安宁。故臣以为还是和为上策。咱们可不能忘记高帝当年的教训啊,战争一起,受苦的还是百姓。” 韩安国说着,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坚定,直视着武帝。
王恢却不以为然,向前跨了一步,继续争辩道:“此一时彼一时。从前高帝不报仇,是因天下初定,财力不足、兵力不济,百姓渴望安宁,故不得已而和亲。如今海内安定,国富民足,天下壮士皆欲建功立业,扫除边患,陛下应顺应民意,灭此强寇,永绝后患。若不趁此时机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日后必成大患。” 王恢的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震得群臣心中都泛起波澜。
韩安国又申驳道:“臣闻兵法: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今若轻举深入,臣恐道远力竭,反为敌所乘,于我不利。咱们对匈奴的地形不熟悉,贸然进攻,风险实在太大。” 韩安国一边说,一边微微摇头,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眼中满是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王恢摇首道:“韩御史虽读兵法,却未谙谋略。若使我兵轻进,原是可忧;今当诱彼入塞,设伏击之,使他左右受敌,进退两难,必能一举歼灭,有利而无害。只要咱们计划周全,定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王恢说着,双手抱在胸前,自信满满,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武帝听了多时,心中已有计较。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甚喜,下令道:“御史大夫韩安国,命你为护军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大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兵马三十万,前往马邑设伏,诱敌人塞,痛击匈奴!朕要让匈奴知道,我大汉不是好惹的!” 武帝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大殿内久久回荡,群臣纷纷跪地领命。
远在陇西的赵府庭院中,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赵翁仲正带着儿子赵充国在庭院中,他神色凝重,看着忙碌的下人搬运粮草物资,转头对赵充国说道:“充国啊,如今大汉与匈奴局势紧张,前线战事一触即发,粮草便是那决定胜负的关键。”
赵充国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问道:“父亲,为何粮草如此重要?”
赵翁仲停下脚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士们若没了粮草,便如无水之舟,寸步难行。咱们精心筹备的这些粮草,能让前线的将士们吃饱有力气,才能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赵充国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父亲,我明白了,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为大汉效力。”
赵翁仲欣慰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好,不过这押运粮草之路也绝非坦途,一路可能遭遇匈奴的袭击,困难重重。但咱们身为大汉臣子,肩负着这重任,就绝不能退缩。”
赵充国握紧了拳头:“父亲,我定会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守护大汉边疆。”
赵翁仲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期许:“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先。”
三十万汉军在几位大将的率领下,悄然出塞,驻屯马邑城。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匈奴单于在进军途中,察觉到了异样,在即将进入汉军埋伏圈时,迅速率军逃归。王恢因未按计划出击,主战无功,最终被下狱,自杀身亡。
这场 “马邑之谋” 虽以劳师纵敌宣告结束,却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此后,汉朝与匈奴战争不断。尽管汉军收复了河南旧地,取得进军漠北的胜利,但长年的战争让汉朝国库空虚,人马疲惫。而匈奴的南侵骚扰也时有发生,边境百姓依旧饱受战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