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第18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先生,开展海上贸易前期怕是花费不菲吧?"

    "勋贵和宗室那边,可不见得能够体会先生的良苦用心。"

    半晌,朱棣若有所思的声音再度于牢房中响起,使得刚刚于惊愕状态中醒转过来的朱元璋连连颔首。

    老四这话到头了。

    如今武勋凋零,宗室又尚未成长起来,这海上贸易与其说是将这两个集团与皇室捆绑在一起,倒不如说他老朱自己单干。

    而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便是这海上贸易究竟能够为大明带来怎样的收益,是否值得他"朝令夕改"。

    "如今陛下尚在,自是不需要过多考虑宗室,日后由陛下统一分配份额就是。"

    "但朝中的武勋们,却可令他们按照爵位依次出钱。"

    "我大明的船队只需一次满载而归,便可颠覆这些武勋的认知,从而令他们化身海贸最为坚定的支持者。"

    稍作沉吟之后,曹爽便信誓旦旦的回应道,掷地有声的言辞中满是自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待到这些武勋们切实体会到海贸带来的巨大利益,便会瞬间化身最为狂热的支持者,并牢牢与皇室捆绑在一起。

    此外纵观历史,无论是汉武帝的荡平河西走廊,亦或者唐太宗的"天可汗",其基础其实都是建立在百姓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耕种之上。

    若无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拿什么抗击匈奴;唐太宗李世民若无渭水之盟,令治下百姓们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如何击溃如日中天的突厥,成就一番伟业。

    但现在,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大明可以通过另辟蹊径的方式,获取到远远超过田赋的滔天财富。

    而在有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之后,大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先生,这海贸真的能够拥有如此可观的利润吗?"

    终于,燕王朱棣问出了同时困扰着洪武大帝朱元璋以及凉国公蓝玉心中多时的问题。

    倘若这海上贸易真的拥有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巨大收益,那即便朝廷三令五申的禁海,只怕后世也会有生性逐利的商人铤而走险。

    久而久之,这些商人说不定便能靠着滔天的财富雄霸一方,乃至于成为一方诸侯。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便是咯噔一声,脑海中不由自主回想起在登基之初,他专门下旨予以针对的蒲氏家族。

    就好像心有灵犀一般,一墙之隔的曹爽也恰好提及此事:"燕王殿下应该还记得,陛下于登基之初专门下旨,惩戒的蒲氏家族吗?"

    "那蒲寿庚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便得以凭借一己之力,从生性逐利的商人摇身一变成为占据泉州的诸侯。"

    "其依仗,不就是麾下数以千计的船舶吗?"

    依着民间的说法,蒲寿庚乃是阿拉伯人,先是跟着父亲定居广州,后又举家搬迁至泉州。

    恰逢彼时海盗猖獗,南宋朝廷空有战船兵力,却因不熟悉海上航线而无能为力,任由海盗袭扰。

    为了维系自家船队的安全,蒲寿庚自告奋勇,率领着家族成员配合南宋朝廷,歼灭了在南海肆虐多年的海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