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纽约199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60 折戟的木兰花和蓬勃的全球化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韦德马克映像及时调整策略,将《木兰花》转为有限发行,只有几个大城市的少量影院继续上映,空余的银幕紧急调了一批《海上钢琴师》的拷贝顶上。

    其实《海上钢琴师》已经在意大利和欧洲地区上映了。

    而且,为了和韦德马克映像合作,导演兼编剧的托纳托雷一开始创作剧本的时候就用的是英语,全片都是使用英语对白。

    但是名导总有名导的脾气,欧洲原版时长165分钟,一刀不剪。

    韦德马克映像拿回美国之后,面对这么长的放映时间,心里也拿不准,于是从八月开始只是在少量艺术院线放映,收获的评价总体还不错,但不够好,负面的反馈果然集中在片长上面,观众认为该片的节奏有些拖沓。

    这其实是美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电影审美的差别,欧洲观众更加能容忍导演的个性化发挥,只要能讲出一个好故事就行。

    而美国观众观看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太多了,对电影叙事的节奏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定式,什么三段式结构、什么开场半小时要干什么,最后二十分钟要干什么,全都有一整套的“范式”,一旦影片跳出了美国观众习惯的结构,便会让他们感到不适。

    于是白奎因果断暂停了大面积公映,在说服了托纳托雷后,请好莱坞资深剪辑师对原片进行了“手术”。

    “术后”的《海上钢琴师》瘦身到了125分钟,本计划到圣诞档再大面积公映“瘦身”版本的,没想到《木兰花》遭遇票房滑铁卢,只好向拉《海上钢琴师》顶上了。

    125分钟版本的《海上钢琴师》果然符合了美国人的胃口,加上马上就是2000年,也就是千禧年,《海上钢琴师》的名字中带有“1900”的字样,韦德马克映像宣传的时候,便主推什么“百年秘史”啊、海上“阿甘”啊,“爵士乐”真正的主人啊,这类吹牛不缴税的宣传语。

    反正美国的电视台,你要打广告,只要给钱就行。

    不管是正儿八经地广告,还是带有一定的“修饰”成分的广告片,都能轻松通过不太严格的审查,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或者报纸上。

    由于之前艺术院线放映积攒的好口碑,和临近世纪跨年的好口彩,《海上钢琴师》的票房还真不算差,感恩节之后的首个周末,收到票房900万。

    《木兰花》则只能“有限上映”拖时间、通过网络评论和媒体宣传保口碑,要是在金球奖的提名上有所收获,等到一月份就可以放开放映,希望能够靠奖项和提名带动该片的票房。

    如此慌慌张张折腾了两天,就到了十一月底,华盛顿的西雅图又爆了大新闻。

    几十家社会团体联合起来,准备组织一场西雅图大游行,参与的人数据说将达到十多万人。

    示威人群是针对11月30日在西雅图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而来的,提出的口号就是“反对全球化”,并且要求美国退出包括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国际组织。

    好处是,这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从阿汤哥和《木兰花》这里被吸引走了,使得韦德马克映像的拖字诀取得了成功。

    坏处是,非常不巧,这一天,白奎因正在西雅图。

    经过了小肯尼迪的引荐,在外交关系委员会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多德同意出面帮助爱沙尼亚游说加入wto,相关的谈判已经完成,就等着11月的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机会,签约认证了。

    爱沙尼亚毕竟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能够吸纳爱沙尼亚进入wto,其政治意味远大于美国获得的实际利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