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大感意外,“比照谢学士的标准?”
陆訚说道,“不错。”
这和杨一清预想的不太一样,他忍不住问道,“那陆公公属意何人?”
陆訚十分坦荡的说道,“前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随后说出了自己的依据,“谢迁谢学士乃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王华王尚书乃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都是文采过人的一时之选。”
“两人登科之后,都担任过翰林修撰。完全符合礼部尚书,必出自翰林的硬性要求。而且品阶上,也都是位极人臣,足以服众。”
“谢学士光明磊落,和逆贼刘瑾势不两立。王尚书也品行高洁,在刘逆的打压下,不肯屈从,最终辞官致仕。”
“两人甚至还都是余姚人,有着大体相似的乡党支持。”
“这个人选,杨天官觉得如何?”
杨一清听了几乎愣住了。
因为这个人选,对他来说,简直太合适了。
杨一清的政治根基是什么?
是反刘瑾!
反刘瑾就是杨一清的政治正确。
王华不但在反刘瑾这一项上政治正确,而且在籍贯上也是满分。
因为当初的刘瑾和焦芳一党,除了针对江西人,还单列了一个余姚人!
也就是说,杨一清作为掀翻了刘瑾的那个人,天然的就是余姚王华的政治盟友。
而且作为谢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方面如此相似的前吏部尚书王华,很容易得到原本支持谢迁的那些人的认可。
而且王华这个人很会做人,性格也更加温和,他常年担任朱厚照的讲官,很少牵扯朝野争斗,几乎没有什么反对他的势力。
杨一清不由诚心赞道,“陆公公果然慧眼卓识。”
陆訚见杨一清这么说,当即便道,“既然杨天官也觉得合适,那我明日就表达下我个人的立场。”
杨一清想了想,很明确的表示,“甚好。”
说完此事,陆訚故意沉吟了下,杨一清有些奇怪,问道,“陆公公莫非还有旁的事情?”
陆訚踌躇着开口说道,“以杨天官之见,这个人选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
杨一清不假思索的说道,“必是此人无疑了。”
说完,杨一清也不再戒备陆訚了,开口解释道,“你说的很对,王华在很多方面,都和谢迁很相似。谢迁德高望重,这次的起复,平白被杨廷和所阻,一定激起了不少人的义愤。”
“如果提名王华的话,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很多人会把对杨廷和的不满,宣泄在对王华的支持上。”
“而杨廷和刚刚因为阻挠谢迁还朝的事情威望大跌,又怎么可能会为王华这个好好先生,再次以跋扈形象示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人选,必定会通过。”
陆訚听完,恍然大悟,随后有些佩服的自语道,“原来如此,难怪要这样做。”
杨一清有些奇怪的询问道,“陆公公在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