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左都御史李士实的明确表态,不少人都明白这家伙已经彻底独走了,那么两大难题立刻摆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一个是空缺出来的礼部尚书由谁来补的问题,一个是文官中功劳第一的陆完该怎么晋升的问题。
以陆完的资历,肯定是不够格担任礼部尚书的。
如此一来,就得有其他七卿肯让位才行。
这种一张口就得罪一个大七卿的事情,自然没人敢胡乱开口。
就在朝局隐隐重新陷入僵持的时候,忽然又又又有太监,通过通政司露布上书,大谈起朝政的事情。
虽说之前谷大用和毕真露布上书的事情,已经让大家很熟悉了,但是不少文官还是出离的愤怒了。
外朝的事情,那些内朝宦官有什么资格参与?
这帮家伙还有没有一点点的边界感?
鉴于之前的两次露布上书都很有料,众臣们骂骂咧咧之余,齐齐呼喊,“瓜来!”
等到众臣们将从通政司得来的抄本展开,瞧见上书的那个名字,不少人都有些意外。
居然是他。
居然是那个自从平叛归来,就默默回到自己狗窝,不争也不抢的陆公公。
这个人……,也还行吧。
于是众人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
接着,众人不出意外的看到了“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
这两件事牵扯到很庞大的利益,不管各个派系的人都盯得很紧。
可惜他们翻了半天,也没看到能左右这两大案的新料。
反倒是陆訚从这两个案子,引出了另一个观点。
陆公公颇具人文关怀的提到了,那些殉城的基层文官。
而且作为一线指战员的陆公公,并不认为他们是被迫殉城的,而是觉得他们是在心中的气节感召下,宁死也不肯从贼,所以才主动殉城。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不肯从贼的文人士子,贞洁烈妇。
陆公公大声疾呼,难道这些没有为官,也没有守城之责的人,也是因为朝廷的命令才殉城的吗?
所以一脸正气的陆公公觉得,这一定是因为儒家教化的功劳,不接受反驳。
那些原本把关注点放在能不能找到政敌黑料上的官员们读到这里,忽然就感觉……
舒坦了!
这、这满满的情绪价值啊!
也正是陆訚这么一说,不少之前还懵懵懂懂的官员们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不少基层官员被迫殉城,虽然听上去很可怜,也很容易博得同情,但是事情继续撕下去,却暴露了上位者赤裸裸的倾轧压迫。
下位者虽然值得怜悯,但也就是值得怜悯而已。
这样一来,文官阵营在整体上还是大失分啊!
没想到这陆公公说话这么好听,一下子就把事情拔高到了气节,并且谈及这是教化的功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