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为主,百姓产出的主要是粮食、棉花、生丝之类的东西,朝廷给官员、军队发放和消费的也主要是粮食、棉花、生丝这些。
所以朝廷征收的时候,就直接征收这些农产品,避免了商人从中赚取差价。
也就是所谓的本色税。
本色税全都是刚需产品,朝廷发下去后大多都能直接用的上,可谓诚意十足。
折色税对应的则是不容易征收的商品,比如说打鱼的卖鲍的,这让朝廷怎么收?
岂不是难为我胖虎?
于是折色的商品,就可以使用金、银、铜钱,或者本色税涵盖的那些东西抵扣。
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钞折色的。
那么钞的主要应用途径是什么呢?
商税,以及部分折色税。
商税,准确来说,是几大税关征收的商税。
因为其他的地方商税,朝廷也拿不了几个钱。
再考虑到刘瑾新政废除后,官员可以大量夹带避税,可想而知,这个本就缩减的口径,能够回收多少宝钞了。
折色税则是考虑到百姓手中可能会有一些宝钞,允许他们以一定比例搭配交税。
但是对于占大明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百姓来说,他们手里根本就没有余钱。他们能多存几石粮食就很高兴了,宝钞是什么?
所以,发放和回收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值,就导致了大明宝钞不断的贬值。
大明宝钞在出现贬值后,流通中的每个环节为了保住手中的财富,都倾向于尽可能保留金银和铜钱,压价花出大明宝钞。
这就导致宝钞在大明的经济体系中,每转一圈,就贬值一次。
想要跳出这样贬值的循环,就必须寻求向朝廷回收兑现。
可是回收兑现的口子又小,这就导致了贬值进入了恶性循环。
那这崩溃的宝钞体系,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上有大量的大明宝钞积存呢?
并不是!
大明宝钞因为价值一贬再贬,洪武永乐这对父子爽过一波后,到了好圣孙的时代,为了把大明宝钞的价格打上去,宣德天子不但陆续停止发行新钞,而且还冻结了在库钞,销毁了破损的废钞。
之后很少再有重启印钞的记录。
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最新的宝钞,也得有个八九十年的历史了。
以这个时代的纸张和印刷技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产生了大量的毁损废币,总货币量应该大幅度降低了。
只不过宝钞会贬值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许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中间的变化,仍旧惯性的压价使用宝钞。
那么宝钞见底的风向标是什么呢?
就是正德七年的十月初十发生的一件事。
在这一天,户部司钥库左少监声称库中缺少钱钞,因此希望除了扬州钞关的银两专备织造以外,让临清、河西务这两个钞关自正德八年正月起,允许收钱、钞。淮安、苏州、杭州三钞关,自正德九年正月起开始接受钱、钞。以上钱款除了扬州织造银不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