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以现代技艺制玻璃确实小菜一碟,但是以明清之前的技艺,做玻璃确实难度很高。
而且很难做到透明度高、且杂质少的玻璃。
还费时费力。
沈清棠想做玻璃,只因为想盖一个温室大棚。
总不能盖温室大棚也全糊窗户纸。
其实大乾的窗户纸质量已经不错,是掺了皮革的油纸,透光性和韧性都可以。
小范围用用没问题,若大张大张用来贴大棚,肯定不行,一阵风过来就全撕破。
做出来的玻璃再粗糙总归比木板和草苫子透明透光。
想烧玻璃,第一步就是挖沙。
山谷里没有沙,但是城外的河边儿有。
沈清棠拖着板车到河边挖了一些回来。
离开山谷就是天寒地冻,
河边寒风呼啸,河上是厚厚的冰,想挖沙很难。
沈清棠是在河边儿堆了些柴火,烧了一会儿,把火堆下面烤化冻,才艰难的挖回来一碗沙子。
做实验足够用。
可想而知,这样挖来的河沙并不纯净。
所以还需要提纯处理。
淘洗干净不需要的泥土,沙子再点火灼烧。
尽量去除沙子中的杂质,留下石英砂。
和碳酸钾一起放进泥碗。
泥碗是坩埚的平替。
泥碗用的不是普通的泥,是买青瓦时问商家要得一点儿耐火泥,还掺了一点儿石墨。
碳酸钾是沈清棠自己做的。
挑了点碱性的软草烧成草木灰,用冷水浸泡过后,再用麻布当滤网反复过滤。
像煮盐一样把溶液熬干,得到较为纯净的碳酸钾。
最难的是烧石英砂的温度要过千。
别说在山谷,就是放眼整个大乾,恐怕窑里的炉火都达不到需要的温度。
想要烧制出玻璃,只能延长烧制时间。
为此沈清棠还烧了一些木炭。
住山里就这好处,不缺木材。
用泥土搭了一个小小的泥炉,把木材用斧头劈成合适大小,塞进炉子里密封好,从下面的灶膛里塞柴火引燃。
等时间不多,灭了火,等冷却。
沈清棠就着烧炭的泥炉,把中间的木炭抽出几根,把装着沙子和碳酸钾的的泥碗放进去。
沙子跟碳酸钾的比例十比三。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烧制过程。
从天亮烧到晚上睡觉。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