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乘风而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两千六百七百一十一章 古怪的烛台 (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康熙晚期最顶级的彩瓷当然是珐琅彩,受其影响,瓷工们一边在努力寻找能够代替昂贵珐琅彩的釉料,一面在绘工上添加各种彩绘,以丰富画面。

    于是在雍正时期,在原国产釉料的五彩基础上添加进口金红料,形成一种色调和风格都趋近成熟的瓷器,被称为“雍正软彩”。

    软彩继续发展到了乾隆时期,随着瓷胎变得洁白精美,软彩完全成熟,最终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雅致艳丽,粉润柔和见长的用色和施彩工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粉彩”。

    粉彩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等,并施于一器,最后变成被大家嘲笑的“乾隆审美”。

    其实这种所谓的“乾隆审美”从康熙朝就开始了,雍正同样也玩过,而两朝或淡雅或纯正的“高端审美”,同样被乾隆推到巅峰。

    只能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这两个“烛台”器型规整,制作讲究,色彩鲜艳,尤其绘画精湛。台形口沿外侧以胭脂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以胭脂红为底,饰以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莲托八吉祥纹,即便是在乾隆粉彩器物中,都属于当然的上品。

    虽然色彩和纹路都是大开门的细路官窑瓷器,但是造型实在是过于的特殊,也无怪老外们都会将之误以为是烛台,因为实在是太像了。

    这对器物高度大约有26厘米,造型像一个葫芦上下各加了一个托,除了八宝纹的主题外,底部为撇口足,外足墙为双层莲瓣纹。

    顶部也是个小撇口,颈部一圈较细的缠枝纹,其上却多了一个形如转经轮的“头部”,顶端开有一个小口,整个头部与腹部的纹饰相同,都是以水粉色胭脂红为底,缠枝花卉中间饰八宝纹。

    两者之间的颈部就很有特色了,绘了三组红、黄、蓝三色交替的莲瓣纹,妥妥的“乾隆审美风”,看着有些像理发店外头转动的彩色灯饰,堪称“不伦不类”。

    本该是器口的地方现在堆满了蜡,周至用指甲细心抠掉后,发现本来的瓶口处被人塞了一只大小刚好的小玻璃酒杯,然后用蜡将酒杯和瓶口粘连到了一起。

    于是这件本该是个古怪瓶子的东西,就变成了一件真正实用的烛台,看样子还被这样使用了很久。

    周至小心翼翼地将瓶子翻转了过来,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两件器物的器内和底均施加了松石绿釉,底心红彩留白,书写着他再熟悉不过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老天保佑,没有像上次在老约翰收到的那两件清代大瓶一般,底部被打孔,改造成台灯座子。两件器物都完好无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