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5章 迁都北京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晰地认识到,老和尚的死,代表一个时代的落幕。

    以越国公徐闻为代表的新一代勋贵,才是朝廷的主心骨!

    虽然此前徐闻已经隐隐有一代文臣之首之势。

    但只有老一代的光辉全部散去,他们才算是正式接班,撑起整个大明。

    帝国的脚步,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逝去而停下。

    永乐十八年。

    北京紫禁城正式落成。

    徐闻全程督造,比历史上的那个规划更为科学,使用也更加方便。

    庞大而先进的上下水管道遍布整个宫殿群,估计后世也看不到故宫中那些标志性的大水缸了。

    工期拉得这么长,也是因为所有宫殿所需的柱梁,均取自南洋巨木,经过工部工匠反复试验后,得出最佳含水率,并且经过防腐处理,让它们不干不腐,也不会生虫,极大地延长使用时间。

    但就是处理起来工序极为繁复,后来还是徐闻亲自关注,带领自家弟子解决了相关问题后,才加快了速度。

    各个宫殿之间的距离,也是经过精心考究,光是相关的范式,也就是微缩模型都做了五版,最后才由朱棣敲定。

    这样的精心修建的宫殿,朱棣如何不满意?

    当年九月,朱棣便昭告天下,正式定都北京,进行迁都!

    当下整个大明帝国,朱棣的威望已经达到一个顶点。

    他一声令下,文武百官无所不从,举全国之力,将帝国的重心北移。

    同时各部官员除了在南京留下一套班子外,也在进行有序地进行迁徙。

    特别是国朝建立以来庞大的资料库需要转移,这些帝国最重要的财富需要小心对待,每天漕运上络绎不绝的官船。

    除了运送官员及其家眷外,压仓物就是这些东西。

    迁都之事早有提及,经过多年的铺垫,众人早已习惯。

    诏书在民间和朝廷都未引起任何波澜。

    大家关心的是新都城能够带给自己多少机会。

    永乐十九年,正月。

    崭新的紫禁城第一次迎来了文武百官,也开始它的第一次早朝。

    朱棣在城楼之上会同文武百官,皇亲勋贵,大开宴席。

    大明的百战精兵,在殿前广场上,依照徐闻编制的操典,整齐演练。

    承天门上众官,看着下面官兵执坚披锐,斗志昂扬,不知道是谁带头,喊了句“大明万胜”!

    瞬间,“大明万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承天门!

    此刻饶是朱棣这种沙场老将,也是神情激荡,忍不住拍了拍徐闻的肩膀。

    “朕把北京城交到你手中,这个选择没有错啊!”

    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能够亲手建立起一个庞大都城,也让徐闻成就感满满。

    大朝会上。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