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祖左宗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近东的烽火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   奥斯曼帝国海军旗舰“图尔吉特·雷斯”号,原德国战列舰“威森堡”号被“乔治·埃夫洛夫”号击中舰桥,“梅苏迪耶”号则被重创,而“乔治·埃夫洛夫”号却仅仅受了轻伤,以23节的高速从容撤退,留下奥斯曼海军3艘仅有16节航速的乌龟呆在原地。

    这1战争迅速刺激了巴尔干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轻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外交活动日渐频繁,同时,在俄罗斯支持下,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各国与奥蒂曼帝国的矛盾只会进1步加深,绝不可能减弱,所以,下1场战争的爆发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巴尔干之外,硝烟也即将升起,由于意大利人自认为自己是1个“对地中海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强大欧洲国家”,1直想要在海外取得自己殖民地,所以他们自然就将目光盯上了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准备侵占其北非领土。

    而国际局势的变动也让意大利人嗅到了机会,1个月后,意大利国内对“对奥斯曼帝国作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扩张派和温和派各执1端,但最终还是扩张派胜出。

    随后,意大利借口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的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北非领土,并利用奥斯曼海军贫弱的优势进1步分散奥斯曼帝国的力量。

    在出兵的同时,意大利的外交部门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出色职业能力,他们非常清楚同盟国与协约国都在大力的拉拢自己,希望增强己方集团的实力,这就让意大利有了左右摇摆的自信,并迅速制定了对应了外交政策。

    首先,意大利驻德国大使拜访了德国首相,明确表示希望德国能够考虑意德之间的友好关系,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正义行动”。

    随后,意大利又分别向英法告知了自己的行动,暗中表达了希望英法也支持自己的意思,借此试探英法的口风。

    意大利的这1动静瞬间让世界各国都紧张了起来,不止英法德奥俄以及巴尔干诸国,还有着1些连意大利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国家因此而加快了各自的脚步。

    首先是对于英国等协约国成员来说,协约国这两年在奥斯曼政坛上本就处于下风,土耳其的亲德派规模日益增大,立场与行事也越发向德国靠拢,这让英国非常担忧。

    但英国现在又不可能对奥斯曼帝国直接下手,支持意大利就会进1步继续消耗英奥双方本就所剩无几的信任,而支持奥斯曼,那自然就对不起意大利了。

    而对于德国来说,这事就更大了,搞不好的话,同盟国直接因此瓦解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德国支持意大利,那么就意味着这两年在奥斯曼帝国取得的成绩将会大打折扣,在巴尔干地区也会彻底输给协约国,也就意味着1旦开战,同盟国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但如果德国支持奥斯曼帝国,那么摇摆不定的意大利人很有可能会因为“盟友”的背叛而退出同盟国,让同盟国面临着重创甚至瓦解的风险。

    因此,英德双方在这件事上都保持着克制与沉默,希望将其当作1次普通的地区冲突来解决。

    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远在另1边的中美两国却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这1战争的爆发意味着世界局势已经上升到了1个新平台,各列强已经做好了下场的准备,尽管这种准备并非他们自愿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都意识到接下来很多事情的发生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纷繁的局势中,仅有大西洋天险或者亚洲大6的阻隔仍是不够的。

    1910年11月,中美两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晤,这场会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大,媒体在事先也未对其进行报道,会后,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太平洋条约》。

    这份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