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政治精英与中国的中枢显然都是有能力引导这些议员的人。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务实派,尽管美国人的嘴可能硬1点、臭1点,但他们很清楚本国的利益所在,罗斯福是这样的,鲁特是这样的,塔夫脱也是这样的。
老牌殖民帝国与他们的殖民体系是所有新兴国家的敌人,中国、美国和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3者所选择的道路却完全1样。
德国本身就是1个军队伪装的国家,最激进最暴力的冲击就是他们的选择,扩军、扩军、再扩军,德国的战车不可能停下,直至将敌人或者自己撞得粉碎。
美国孤悬海外已久,天然有非战争的孤立倾向,另1方面,其工业质量1般但体量巨大,这又使得经济需求成为政治的最大推动力,美国不求土地,只想要1块能够自由贸易的市场,两者相加,也就使得美国更像1个投机的商人,见缝插针。
中国此前的半个多世纪里积贫积弱,在这段时间不择手段的强行工业化,导致整个国家的状态十分危险,哪怕到了1908年,身上还背负着约合14亿英镑的外债,至于说内债就更多了,超过了340亿圆,接近外债的4倍,而同年本国gnp也才112亿圆。
但好在政府开源节流,靠着本国地大物博才不至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不过,作为代价,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维持在温饱线附近。
这段时间,发展才是第1要务,至于国际争霸,不好意思,没有兴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比于中德,中美实际上更容易走到1块,太平洋的争端并不重要,这地方没油水可榨!
要想发财,那得去找欧老爷!
只有欧洲的动乱才能给亚洲和美洲带来机会,而且中美两国都需要加强与对方的贸易,这时资本的选择。
因此,中美两国在长达1年的互相试探与交流中,终于是走出了第1步。
1907年鲁特访华,两国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成果,但双方在私下里已经订立了1份不成文的文件。
这份文件并没有决定任何外交方针或签署任何条约,只是重申了两项共识:
第1点是中国对东亚和平的见解,完全与中国公开的外交方针相同;
第2点与菲律宾有关,中国并不会入侵菲律宾,承认美国对此处的控制,而美国仍然抱着当地华人的有限自治。
总的来说,这份文件的核心只有1条,中美两国公开的外交政策是可信的。
表里1致是关系进1步发展的前提,这1密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双方之间的不信任。
而到了今年初,中美两国国会再度对《排华法案》与《限美规定》进行修正,开始逐渐放宽双方公民的行动。
不过,由于双方对于英法的警惕,两国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放在1些私人环境下交流的,比如南京的愚园,亦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别墅,与会者也都是尽可能选择比较私人的身份,例如长期以罗斯福私人顾问为身份出席的塔夫脱。
双方在太平洋问题上磨磨蹭蹭也谈了1年时间了,不能说成果斐然,也可以称作收效甚微,日本和菲律宾本来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而真正想要讨论的太平洋势力划界和海军情况这两个主题,后者倒是进展比较快,但前者仍然纠缠不断。
互相通报海军情况,哪怕只是最低程度的通报也对双方互信有着莫大的帮助,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是有的谈的,毕竟中美两国都没有参与欧洲军备竞赛的意思,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