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祖左宗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经济情况,海防建设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台湾建省,左念微又想到了1条生财之道。

    由于闽台等地要防备日本,所以左宗棠上书请求截留1部分地方税收以练兵,朝廷在原则上是同意的。

    同时,由于台湾刚刚建省,岛内建设不全,所以免除了当地3年的税款。

    在这种情况下,左念微就在台湾扶持了1些企业,主要进行制糖、烟草、葡萄酒和纺织,引入了大量的南洋资本。

    至于销路,那也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现在孱弱的工业来说,东南亚和国内的市场足够解决问题。

    随着这些经济建设的开始,为了沟通闽台,大清第1家现代邮轮公司也成立。

    光绪十2年(1886年)4月,台湾巡抚刘铭传组织了3艘300吨的货轮,往返闽台两地,传递公文信件。

    随后,在左宗棠的主导下,上海海关第1次尝试与上海工部书信馆合并,成立上海邮政馆,同时任命薛福成兼管,原海关文案李圭、徐兴主持具体事务,开通了“上海—苏州—江宁”、“上海—天津”、“上海—厦门”、“厦门—广州”和“上海—香港”,这5条线路,同时还令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和南洋航运公司1起承办。

    而在北方,李鸿章也任命盛宣怀主管天津邮政馆,开通了“天津—上海”、“天津—济南”、“天津—西安”、“天津—盛京”、“上海—武汉”和“天津—京师”这6条海6线路。

    李圭本热曾在光绪2年至美国参加费城赛会,在费城见识了美国的邮政系统,并与南洋组织的留美学生徐兴1起潜心考察,指出邮政“裕国便民”。

    为了办洋务,朝廷曾经派遣了1批留童,但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各地督抚大员也渐渐招揽1些留洋学生来帮助办理洋务和海关等内容。

    于是,在左念微的推动下,光绪5年(1879年),1批船政学堂的学生赴美留学,随后李鸿章等人也及时跟进,将同文馆、天津学堂等新式学堂中的少量优秀学生派出去学习。

    徐兴就是这些人中的1个,在结识李圭后,两人就1同考察了美国的邮政系统,并且在光绪十年(1884年)翻译《香港邮政指南》,准备以香港的邮政为师,建立新式邮政。

    但朝廷的反应很冷淡,直到最近开始大办海防、重整武备,朝中财政捉襟见肘,这才想起邮政“裕国便民”的好事,想要建立中央邮政局,试图以此来增加收入,维持海防建设。

    但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赫德又跳出来了。

    第2次鸦片战争后,在清廷与各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中,均有清廷需为缔约国代递信件的条款。

    此举不仅使清廷逐渐接触现代国家义务观念,亦促使其开始在体制内增设新的功能、催生新的体制以应付困境。不过,新知新制与传统体制之间甚难前后接替、1蹴而就。所以,总理衙门最初选择由海关兼办使馆文书传递,既保证由清廷职官体制对使馆文书传递的掌控,又避免主管邮驿的兵部对此事的抵拒。

    而就是这1权宜之计,最后导致外籍税务司长期掌控邮政利权,现在特意跳出来指手画脚,最后,由于朝中的反对派和外国因素,在中央设立邮政局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只保留了上海和天津的邮政馆,其余地方的邮政依然由海关进行,民间不准开办邮局,津、沪两馆盈亏自负,朝廷不会拨款,也不过问经营,只抽1成收入作为税收。

    不过唯1的好处就是把海关的邮政体系给捅出来了,总税务司除了关税,还要再往户部交1笔邮税,尽管不多,但每年也有十几万两。

    但邮局的建立还是对传统的驿站体系造成了1定的冲击,兵部虽然名义上仍然谴责天津、上海两处邮政馆“每每侵夺官驿之权”,但实际上身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