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政的奥秘,老朱的疑惑! (3/5)
节的世俗羁绊,让他们得以轻装上阵,各自在仕途上挥洒自如。
这份解脱之感,怎能不令他们对陛下的英明决断感激涕零?
按照朱允熥的旨意,这些随行差役的选拔工作交由吏部负责,并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进行。
原则上,凡是大明的子民,哪怕是以前的贱籍,只要通过资质审核,过往没有犯下奸邪罪行,皆可报名应试。
曾经的衙役,若平日表现卓越,则享有优先录用的特权。
具体的要求因岗位而异,各有侧重。
某些职位对体魄要求甚严,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有些甚至还要会一些拳脚功夫。
有些职位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也有些职位,没有这些门槛。
然而,有一项基本条件不可或缺。
应试者必须识字,能流畅阅读《大明日报》上的文章,同时还需熟练掌握通行的官话。
这两项标准并不算高,即便有人此前目不识丁,或不通官话,只要肯下苦功,通过一段时日的培训,便足以胜任。
更何况,新政推行之际,朝廷还配套推出了“扫盲”举措,为此提供了便利。
在这些随行差役中,也不乏官员们心心念念的“师爷”。
只不过,朱允熥将这一称呼改为更为雅致的“秘书”。
官员肩负的事务繁重如山,有些琐碎却不可或缺的工作,唯有倚靠秘书分担。
若无此助力,官员们恐怕难以腾出手来专心处理政务。
朱允熥对此深有体察,也颇为认同。
随行差役选定之后,便随同官员一同赴任。
然而,若官员日后调往他处,这些差役并不会随行迁徙,而是留在原地,继续履行职责。
待新官再度赴任此地时,便不再配备额外的随行差役。
这正是朱允熥推行衙役正规化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从外地调配差役,打破地方固有的势力均衡,新上任的官员便可借此调和各方力量,不必再忧心权力被架空的风险。
对于差役的选拔,朱允熥令吏部切实负责,同时也让都察院加强监督。
原则上要和科举选官一样的严格。
因为衙役不仅是官员的左膀右臂,更是朝廷法度在地方的延伸。
衙役选好了,官好了,地方上才能真正的安稳。
那些通过考试入选的差役,无论出身寒微还是曾为旧役,皆因这份差事而挺直了腰杆,也为日后的吏治革新埋下了伏笔。
其他新政举措,诸如修筑道路、兴建水库、加固河堤、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振兴教育等等,皆不损及任何一方的利益,自然无人站出来反对。
总体而言,新政推行之前,许多人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好处被削减。
然而,当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后,竟出乎意料地让各方都感到心满意足。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