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四十章 让各方都很满意的新政?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衡。

    然而,这些情绪顶多不过是些许嘀咕与不满。

    在心头泛起一阵阵涟漪罢了。

    新政并未伤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反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所在。

    譬如“摊丁入亩”与“废除徭役”这两项新政,便如春风拂面,直接惠及了这些人。

    从此往后,他们需缴纳的税赋大幅减轻。

    那些无田可耕的贫户更是彻底免除了赋税,一文钱也无需再掏。

    徭役的重担一朝卸下,更是让无数农家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在实际推行这些政策时,朱允熥并未止步于此。

    他还顺势推出了减税的举措,且减免的幅度颇为可观,令人振奋。

    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徭役若折算成银两征收,其数额原本就高得惊人,若不减免,真要硬性收取,许多百姓根本无力承担。

    过去,他们尚能以劳力服役抵偿,如今却只能掏出真金白银,若不酌情宽减,反而会加重民间疾苦,与新政初衷背道而驰。

    税赋少了,徭役免了,日子轻快了,老百姓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便如春草般滋长。

    虽偶尔也会在田间地头、茶肆酒肆中,对那些富人的好运发几句酸涩的牢骚,或对贱籍翻身略感不惯,可这些细碎的抱怨,终究敌不过新政赋予他们的踏实与希望。

    在他们眼中,陛下的仁政如同一场及时雨,润泽了他们粗粝的生活,也为这万千良民点亮了一盏微弱却温暖的灯火。

    另一方面,朱允熥此举也有自己的深谋远虑。

    他有意压低农业税负,是为了鼓励农耕,确保国本稳固,粮食丰足,让粮价始终维持在低位,让天下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

    在这个时代,黎民百姓才勉强能填饱肚子,艰难度日。

    他们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不像后世那般追逐车子房子,名牌衣服包包,手机手表。

    用一年工资能购买几平方米房子来评判收入的高低。

    对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心中的收入高低与否,全系于一件朴实无华的事。

    即在外辛勤劳作一天,换回的银钱能买几斤粗粮果腹。

    标准简单得而粗暴,却真实得令人动容。

    因为就在几年前,绝大多数地主家雇佣长工,还是用一年多少担谷子来充当报酬的。

    现在虽然都转成了直接给钱,但老百姓的潜意识里面,还是很自然而然的用这些钱能买来多少粮来衡量收入高低。

    正因如此,新政实施后,在股市造富神化,资本化大投资的带动下,对雇工的需求井喷,干苦力活的百姓,收入再次上涨。

    这带来的这些切实利好,远比乡绅的暴富与贱籍的解放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自朱允熥秉政,到他登基称帝,直至今日,老百姓的收入,始终在稳步攀升。

    相较于几年前,如今大明百姓辛勤劳作一天所能换得的粮食,竟几乎是昔日的三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