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强压!扫盲!内卷化的悲剧! (5/6)
br/>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高居首位。
在那个年代,建筑需耗费大量木材,而更普遍的用途则是取暖与烹饪。
试想,这是一个没有天然气、没有电力、民间也罕用煤炭的时代,普通百姓要获取足够的柴火,谈何容易?
自唐宋以降,全国各地的树木便惨遭大规模砍伐,生态破坏愈演愈烈。
长安与开封,这两座曾容纳百万人口的巍峨都城,其辉煌的背后,却是周边数十里内难觅一棵树的荒凉景象。
凡是能点火燃烧的枝干,无不被饥寒交迫的百姓砍下,化作灶膛里的缕缕青烟。
后人眼中的郁郁葱葱的山峦,其实大多都是近代植树造林的成果。
而在那个年代,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树木总是稀疏可怜。
砍伐,无休止的砍伐,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黄土高原,昔日曾是绿树成荫的沃土,却因无度砍伐而沦为光秃秃的荒原,风沙肆虐,草木难存。
这种资源的匮乏不仅困扰着民间,连高高在上的皇室也无法幸免。
汉唐时期,宫廷建筑巍峨壮丽,气势磅礴。
然而到了宋明,宫殿的规模与气派却渐渐逊色于前朝。
并不是宋明的皇帝,不想建汉唐时那样的宫殿。
而是因为那些挺拔参天的大树早已被砍伐殆尽,再难寻觅。
朝廷不得不派人深入偏远的深山老林,跋山涉水寻觅巨木。
可运输费用高得惊人,即便是以一国之力,也难以重现往日的恢弘气象。
百姓为生计奔波,挥斧砍树时或许不曾多想,他们的眼中只有眼前的温饱。
而帝王将相坐在龙椅之上,面对日渐稀缺的资源,也只能暗叹时运不济。
树木的消逝,不仅仅是自然的悲歌,更是一个时代无奈的缩影。
老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对植树造林极为重视。
然而,最棘手的是,即便朝廷下令栽种树苗,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对“柴火”的迫切需求。
那些刚刚扎根的幼苗,还未及长成参天大树,便在夜幕掩护下,被饥寒交迫的百姓偷偷砍去。
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屡禁不止,不是因为百姓无知,而是生存的逼迫让他们别无选择。
试想,一个连烧水煮饭的柴火都凑不齐、连寒夜取暖的薪柴都无处可寻的农民,你与他高谈阔论“长远利益”,描绘未来绿树成荫的美好图景,又有何意义?
他眼前的窘境,远比遥不可及的希望更加紧迫。
百姓并非不明白过度砍伐会毁掉自己的家园,可当腹中空空、寒风刺骨时,谁又能忍住不向那仅剩的树木伸出手去?
朝廷也曾尝试各种手段,严令禁止,施以重罚,可面对千千万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百姓,所谓的禁令变得可笑而毫无意义。
那些铤而走险的身影,总能在法网的缝隙中找到喘息之地。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