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三十六章 颠覆性的一步!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夏原吉连忙俯身一礼:“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其实,相较于那需徐徐图之的衙役制度改革,设立国库、将财政收支一分为二,才是此次新政真正的核心所在。

    只要牢牢卡住地方的钱袋子,断了衙役们从百姓身上肆意搜刮的财路,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受到约束,管理起来也便水到渠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这收支分设的提议,在场诸位政务大臣竟无一人提出异议。

    究其原因,大明朝廷的中枢机构,早已施行收入与支出分列的制度。

    各部所需用度,皆由户部统一拨付,权势再大的吏部,也绝无可能如地方衙役般,公然向民间伸手勒索。

    唯有地方官府,财政收支混为一谈,乱象丛生。

    身为朝廷中枢的肱骨之臣,这些政务大臣自然乐见地方官府受到更严密的管束,削弱其恣意妄为的空间。

    因此,这条新政甫一提出,便无人出言反对。

    不过,朱允熥心知肚明,这看似顺畅的决策,真要推行至地方,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

    那些盘踞一方的官吏,早已习惯了财政混乱带来的便利,骤然掐断他们的命脉,怎会甘心束手就擒?

    不过,这些都是后事了。

    只要一层层压下去,总会有厘清的时候。

    随后,他声吸了一口气:“朕欲推行的第四项新政,便是彻底废除现行军、民、匠、商、灶、僧、道、乐等户籍之分,尽除贱籍之制。”

    “从今往后,凡我大明子民,皆为朕之赤子,普天之下,再无贱民之说!”

    明朝的户籍制度,堪称严苛至极。

    不同户籍之人,绝无跨界从事他类职业之理,且这一规矩世代相传,牢不可破。

    例如,军户之子,命中注定只能承袭父辈戎装,奔赴沙场;匠户之后,亦只能手握工具,终生与刀斧锯凿为伴。

    同理,乐户、阴阳户、医户,皆如铁律般被框定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难以逾越半步。

    此制,一方面承自元朝遗风。

    元人治下,将天下子民分作三六九等,等级森严,泾渭分明。

    另一方面,明朝对此加以强化,实则出自朱元璋的深远考量。

    在老朱心中,大明江山若要千秋万代,根基永固,唯有让社会秩序如磐石般岿然不动。

    农民之子,世代耕田锄地;商贾之后,永远奔波于市肆之间……各安其位,各守其责,天下之人皆如棋盘上的棋子,循规蹈矩,纹丝不乱。

    如此,社稷方能安稳,皇权自可长存。

    或许,底层之人会愤然质问:“凭何不变?凭何我等永居底层不得翻身?”

    此言出自肺腑,饱含不甘,振聋发聩。

    然而,这不过是底层百姓的血泪呼声罢了。

    若站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答案却截然相反。

    他们巴不得人人位置永恒固定,绝无一丝动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