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舞弊风暴,釜底抽薪之策! (2/4)
> 风愈发冷冽,似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袭。
方孝孺被拘、考院被围的消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遍朝野。
闻讯的大臣们,想必很快便会蜂拥至政务处,上书请愿,争相表态。
一场关乎国本的博弈,已悄然拉开帷幕。
……
遣走詹徽与王佐后,朱允熥当即传令,召杨士奇、姚广孝、杨荣与夏原吉入殿觐见。
对于制定国策与擘画未来发展,他胸有成竹,信心满溢。
然而,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即便经过数年历练,他已逐渐适应,却仍觉心底深处隐隐不安,似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忐忑。
若能召集几位重臣共商对策,自是再好不过。
杨士奇一踏入殿内,未及站稳,便俯身拜倒,声音沉重而自责:“臣识人不明,举荐裴砚冰为副主考,他竟犯下此等滔天大罪,皆是臣之过错。臣甘愿领受陛下责罚。”
他额头紧贴地面,语气中满是愧疚。
此事已然发酵,杨士奇等人,当然也听到了消息。
姚广孝行礼后,便语气冷静且条理分明的分析起来:“陛下,裴砚冰并无故意泄题之举。”
“今年新学新政声势浩大,科举进士试题本就应紧扣时政,命题以此为基,原也在情理之中。”
“然则,如此一来,出题范围难免太过狭窄。”
“方孝孺日日开坛宣讲新学,其讲学内容恰与试题相合,并不出人意料。”
他顿了顿,语锋一转,带着几分剖析的意味:“只是,裴砚冰身为副主考,又是此次进士科的命题之人,理应早料到此节。”
“他却急于求成,一心欲借科举命题推动新政新学之风,行事失于审慎,方被人抓住破绽,酿成今日之困境。”
朱允熥静静聆听,眉头微皱,方才詹徽与王佐的禀报中,他已隐约察觉二人有意借此事大做文章,却始终不解为何科举试题竟与方孝孺的讲学内容如此巧合,甚至一度以为纯属偶然。
如今听姚广孝剖析,方豁然开朗。
原来根源在于命题范围的局限。
科举押题之风,古已有之。
唐朝时,白居易应试,便曾自拟考题,甚至将猜测的题目编成书册,反复钻研,最终在科举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将应试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到了宋代,各大书院为争声誉,培养更多举人进士,竞相开设专门“举人班”,由名师大儒精心押题,辅以频繁的模拟考试,体系化应对科举,将那些闭门苦读、单打独斗的学子远远甩在身后。
不少书院因此声名鹊起,求学者趋之若鹜。
入书院读书,便好似后世踏入高中名校。
考取举人乃至进士,皆不再遥不可及。
而这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仍如孤舟漂泊,独自摸索,与书院中名师指导、模拟训练、精准押题的差距,宛若云泥之别,比后世普通高中与顶尖名校的鸿沟尤甚。
毕竟,后世博即便是最差的高中,也会让学生埋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