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二十七章 詹宅密议,科举为刃!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混乱。

    地方官府不断派人去测量田地,可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得依靠乡绅的配合。

    由于田地数量多寡直接关系到交税之事,关乎自身切身利益,乡绅们自然是各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最终测出来的田地数量,就是一笔令人头疼的糊涂账。

    好在大明朝廷征收田租赋税之时,名义上是按照田地多寡来收取,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地方乡绅“包税”。

    虽说难以精确测量出每家每户具体拥有多少田地,但县令或者其他县衙官员站在田边路头瞧上一瞧,对于一个村庄田地的总数,心中便能大概有个数,甚至都无需再去测量。

    于是,这个村庄一年该向朝廷缴纳多少田租赋税,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至于具体到某一家某一户,官府根本不会去管。

    反正官府只需找到村庄里最有头有脸的乡绅,责令他负责此事,若完不成任务,便拿他是问。

    村子里如何扯皮,怎样将赋税落实到具体农户家中,官府既无需去管,也根本管不了。

    更不用说,地方官府为了完成朝廷“垦荒”的任务,还会虚报田亩数量,将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夸大其词,算成田亩,上报给朝廷。

    如此一来,他便算是治理地方有功,有机会得到提拔了。

    朱元璋对这些乱象洞若观火,曾多次严令丈量天下田地,可最终的结果,却依旧是一笔理不清的糊涂账。

    各方势力各怀鬼胎,使得丈量工作难以推进,最后得出的数据总是混乱不堪。

    到了朱允熥执政时,在田地测量这一难题上,也没能有所突破。

    此前他下令开展天下土地测量工作,可最终测出来的田地数量,与实际情况偏差极大,和朱元璋时期的状况如出一辙。

    究其根源,田地所牵扯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太过复杂。

    地方官员为了仕途顺遂,常常“弄虚作假”,把田地数据当作政绩的“敲门砖”,虚报田地数量以彰显自己治理有方。

    被派去办事的衙役们,也趁机浑水摸鱼,为了捞取私利,肆意篡改测量结果。

    那些乡绅更是想方设法造假,只为偷税漏税,保住自己的财富。

    就连本本分分的自耕农,在这场利益博弈中也未能免俗。

    从地方的主政长官,到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在田地测量这件事上,竟然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利益共识”。

    各方都有强烈的造假动机,谁都不希望朝廷将田地情况彻查清楚,如此一来,田地测量又怎能准确无误呢?

    当然,若只是涉及某一块田地的交易,届时再进行测量,倒多半能够精准测定。

    但户部所掌握的田地数量存在极大水分,无法作为准确依据,这也就意味着,朝廷若要收购田地,事先根本无法确定所需银钱的确切数额。

    王佐此时微微一笑,带着几分复杂难解的意味,开口道:“此前朝廷实施撤藩之举,收回了各地藩王的田产。后来又裁撤卫所军,着手建立新军,顺势将原来卫所屯田也收归朝廷。”

    说到此处,王佐的眼皮不经意间猛地跳动了一下。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