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新政风潮起,国势破浪行 (2/5)
nbsp; 这一情况与探听司、锦衣卫密探暗中打探来的消息也完全吻合。
此外,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也向各地派出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统计人员,对粮食产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精确的统计测量。
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较去年将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随着新数学知识的广泛普及,百分数早已被人们熟练运用)。
这一精确的数据,相较于地方官员上报的含糊其辞的“丰收”二字,无疑更具震撼力。
就连朱允熥听闻此消息,都不禁有些难以置信。
短短一年时间,粮食产量怎可能提升如此之多?
但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的科研及统计人员,皆坚定的表示自己的研究和统计过程严谨无误,不存在任何问题。
并且,他们还给出了合理解释。
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点在于,此前朝廷推行的“减租”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水利设施的大规模修建,确保了农田灌溉;价格低廉的铁器工具得以广泛使用,提高了耕种效率;朝廷鼓励垦荒的政策,促使耕种面积进一步扩大;
但无论如何,这个增长数字实在是令人惊叹。
不过,朝廷中的官员们,虽然心中满是欣喜,对此却并不感到太过意外。
在这个农业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时代,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
丰年与灾年的粮食产量,相差一倍甚至更多都实属正常。
这与后世现代社会在各种高科技加持下,每年粮食产量整体稳定,产量波动极小,有着天壤之别。
只不过,今年这个“丰年”,与其说是“天赐”,倒不是如说朱允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结果。
但皇帝乃是天子,皇帝带来的丰收,也是上天的厚赐。
丰年的到来,无疑是百姓之福,更为社稷之幸。
由于新开垦的田地依例暂不纳税,故而朝廷收缴的“税粮”数额,与往昔相较并无显著变化。
然而,此前朝廷大力兴建粮仓,并积极收购民间粮食,促使百姓踊跃将自家储粮输送至国库。
在这个丰收之年,各大粮仓皆被粮食填满,那堆积如山的谷物,仿若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好在新建的粮仓本就专为大规模储粮而精心设计,仓廪宽敞,容量极大,纵然粮食海量,依旧能够尽数容纳。
往昔每逢大丰收,粮食价格必定如断崖般暴跌,令农户苦不堪言。
但今年情况却大不相同,朝廷推行“保护性收购”政策,对于农民手中的粮食,来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
如此一来,粮食价格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农户们也得以安心。
不仅如此,来自倭国和南洋诸国的粮食,更是正一船接一船的源源不断的运往大明。
这些进口粮食在申城和金陵的口岸堆积如山。
尽管大明国内粮食已然丰收,朱允熥却并未因此停止粮食进口的步伐。
在他心中,大明的粮食问题依旧严峻,粮食产量尚未稳定,抵御天灾的能力仍然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