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零四章 朱允熥的蓝图!第三个问题!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酿许久。

    自大明开启工业化进程,官方所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生产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数量更是越来越多。

    然而,尽管朱允熥采取放开管制的举措,同时积极推行各种刺激商业繁荣的政策。

    可商贸的发展步伐,仍远远滞后。

    至少,与朱允熥心中的预期相去甚远。

    大明工厂的各个工厂,凭借科学方法改良各项技术,引入先进管理模式与生产工艺后,生产效率犹如火箭般直线上升。

    原本耗时费力的生产流程,如今变得高效快捷。

    这种变化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各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价格大幅跳水。

    就拿铁锹来说,以往,一把普通铁锹在市面上售价通常高达五十文。

    而在这个时代,一个普通短工每日辛苦劳作,挣得的工钱不过二十文上下。

    只有那些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工匠,才能勉强拿到四五十文一天的报酬。

    如此算来,普通百姓要不吃不喝劳作两天半,才能攒够钱买上一把铁锹。

    可如今,大明工厂生产的铁锹,价格直接“腰斩”再“腰斩”,降至五文左右,仅仅是原来价格的十分之一!

    而且,工厂出品的铁锹,选用的钢材品质上乘,比起普通铁匠铺打造的,那可谓是天壤之别,更加坚固耐用,使用起来也更加称手。

    不仅是铁锹,工厂里生产的锄头、铁锅、饭碗,乃至各类家居工具,皆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的产能不断攀升,商品种类日益丰富,造价却愈发低廉。

    这正是工业化大生产恐怖威力。

    若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能顺利抵达百姓手中,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百姓的生产效率,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生产端一路高歌猛进,销售端却仿佛陷入了泥沼,举步维艰。

    金陵城周边,以及苏州、扬州、申城等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大城市,产品的销售还算顺畅,价格也较为低廉。

    可一旦出了这些繁华之地,在其他寻常县市,那里的百姓却并没有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福利。

    大量商品的价格依旧高得离谱,与原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贩卖商品的商人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许多地方还是沿袭着原来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

    少数贩卖工厂商品的商人,近乎垄断了买卖渠道。

    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商人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根本没有降价销售的动力。

    在他们看来,既然商品即便高价也能轻松卖出去,那为何要主动降价呢?

    多赚些银子,难道不香吗?

    自由商品经济,向来只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

    竞争越是激烈,市场机制就越能高效运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