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零一章 财政问题!大建设时代!改革之法! (6/7)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r/>
    向皇帝提出来,无非是他所设想的解决方案,还需要皇帝的认可与拍板。

    杨荣闻言,连忙拱手弯腰,道:“臣以为,对于向南洋进口物资一事,可以采取官督商办的办法。”

    他微微一顿,条理清晰地解释道:“商人天生逐利,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压低价格,往往能谈到最优惠的条件,这对我们降低进口成本大有裨益。”

    “二来,像胡椒、苏木等物资,朝廷也难以直接售卖。”

    “若是数量较少,还可以用于赏赐官员,彰显皇恩浩荡。”

    “可若是大量进口,要卖给民间百姓,便只能依靠商人来完成了。”

    “只要商人才有销售的门路,能够将这些物资顺利卖到百姓手中。”

    “至于翡翠,更是如此。”

    “其价格估值都极为困难,官府难以监管和售卖,唯有交给商人去经营。”

    朱允熥听后,不由得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官督商办这种模式,在大明朝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早已存在于诸多领域。

    此前,诸如瓷器、茶叶等物品,在开展出口贸易时,基本上都采用了官督商办的运营模式。

    大明朝廷会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严禁商人之间相互恶性竞争,打价格战,从而避免出口价格被过度压低,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在国内,官督商办的典型就是盐业了。

    食盐实行官营政策,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但具体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则是官府向盐商发放盐引,给予他们特许经营权,由他们负责实际操作。

    这既保证了食盐供应的稳定性,又能充分发挥商人的经营。

    此外,在战争时期,向前线运送粮食等任务,也常常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不得不承认,官督商办相较于封建官僚直接经营管理,优势明显。

    那些通过科举,读圣贤书出身的官员,在经商做生意这方面,可谓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一窍不通。

    若仅仅是不懂,倒也还有补救的办法。

    毕竟,他们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至少证明其学习能力不差。

    肯学的话,掌握商业经营也并非难事。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官员往往自视清高,骨子里看不起满身铜臭的商人,根本不愿意去学习如何经营生意。

    如此一来,就陷入了死胡同。

    若是强行让那些读腐了书的官员去涉足商业经营,那就如同将大把的钱财白白扔进长江,都打水漂了。

    大明朝廷正是深知这一点,才推行官督商办的模式。

    试图在官府管控和商人经营之间找到平衡。

    但官督商办也并非什么多好的办法,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营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官场积习深重,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产品供应不足或质量参差不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