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明旱灾,神器之用!朱允熥的忧虑! (4/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降临,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粮食绝收,进而引发严重的大饥荒。

    这种现象,即使是在号称盛世的时代,也屡见不鲜,成为困扰历代王朝的顽疾。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的粮食生产状况,富裕的地主们都养成了大量蓄粮存粮的习惯。

    他们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可大量的粮食被囤积起来,长期存放在仓库中,一部分被风化变质,一部分被老鼠啃食,却未能及时流通到市场上,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饥荒时期粮食短缺的严峻形势,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后世的现代社会,国家虽然依旧储备粮食,但这些储备粮主要发挥的是保底兜底的作用。

    粮食的储藏存在着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像古代社会,有人甚至会食用储存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粮食。

    在后世,储存时间超过两年的粮食,就只能沦为喂猪的饲料。

    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食用如此劣质的陈粮,大家都更倾向于吃新鲜的粮食。

    从经济角度来看,国家存粮其实是一项成本颇高的亏本行为。

    每年,国家都需要以高价购入一批新粮,同时低价处理一批储存已久的粮食。

    实际上,并不存在那种储存多年都吃不完的粮食。

    因为粮食的储藏周期决定了,只会也只能循环储藏两到三年内的粮食。

    一般来说,当年产出的粮食,一半作为新鲜粮食供人食用。

    另一半则储存起来,在两年或者三年后投放市场。

    不过,这时就只能作为猪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了。

    简单来讲,国库储粮的极限,也就是储存足够人们维持一两年生活的粮食,再多就难以实现了。

    真正保障粮食供应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抗灾抗旱能力的提升。

    别看后世同样会遭受水旱灾害,但实际上,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几乎不会出现导致大面积颗粒无收的情况。

    即便受灾,了不起也就是几十万亩甚至几百万亩田地被淹没或者因干旱严重受损。

    而其他受灾较轻的田地,大多依旧能够正常耕种和收割。

    几百万亩地,乍一听数量庞大,但放在后世全国十几亿亩的耕地面积中,占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无论遭遇怎样的大灾之年,哪怕有几个垸子被淹,在新闻里面报道似乎很严重,可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体的粮食产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始终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

    后世强大的抗灾害能力,使得很多农民耕种几十年,都碰不到一次颗粒无收的极端状况。

    产量只是稍微受到一点影响,就已经被视为大灾了。

    然而,在大明,这种程度的灾害,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在这个时代,一场灾害就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农田绝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今年的这场旱灾,若是没有蒸汽机加入抗旱,后果已然不堪设想。

    说饿死十几万,只怕还是往少了说。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