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明旱灾,神器之用!朱允熥的忧虑! (3/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之所以蒸汽机的生产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朱允熥从一开始便极具前瞻性的决策。

    采用了标准化零件设计,精心制定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加上大明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全力支持蒸汽机的生产,使得生产工作得以快速,高效地推进。

    随着抗旱工作的持续,蒸汽机的巨大作用愈发凸显,逐渐深入人心。

    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往来城镇的商贾,大家都亲眼目睹了这一神奇机器的强大功能。

    它那有力的活塞往复运动,带动着抽水装置,将江河湖泊的水引入干涸的农田,给绝望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大明官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绝佳机会,全力宣传蒸汽机在抗旱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科学知识,努力普及科学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蒸汽机背后的科学原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改善生活、抵御灾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虽然在蒸汽机的研发制造过程中,文元柳等科研人员功不可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究其根源,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允熥的指导与决策。

    大力宣传蒸汽机,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朱允熥这位皇帝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威望。

    让百姓们知晓,是皇帝的高瞻远瞩,才带来了这对抗天灾的有力武器。

    这些宣传内容,在《大明日报》上天天登报,朱允熥早已看过无数遍。

    姚广孝此时旧事重提,不过是老生常谈,强行找个由头来“恭喜”他罢了。

    也正因如此,朱允熥才仅仅波澜不惊地苦笑了一声。

    诚然,蒸汽机抽水抗旱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当将其放在整个庞大的农业用水需求面前,实际上,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仅仅上万台蒸汽机,对于广袤的大明疆土而言,远远不够。

    更何况,在遭受长期干旱之后,江河湖泊中的水位急剧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干涸见底,根本无水可抽。

    相比之下,水库在抗旱中的作用往往更为关键。

    不过,大明大规模修建水库,是朱允熥掌政之后才开始的举措。

    在此之前,虽然也存在一些小型水库,但数量稀少,规模也极为有限,难以在大灾面前发挥显著作用。

    朱允熥登基后,大力推动水库的修建工作,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真正全面铺开。

    然而,时间毕竟太短,许多水库还未来得及修建完工,自然无法发挥作用。

    在人类尚未步入工业化的时代,面对大自然的天灾,人类的应对手段实际上是非常匮乏的。

    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如果按照风调雨顺的年成来估算粮食产量,尽管此时的亩产量远不及后世,但由于当时人口数量远比后世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大明百姓的基本需求,甚至还会有大量的盈余。

    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水灾、旱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来袭。

    一旦灾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