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零关税和硬通货!最受欢迎的红票子! (3/5)
此以往,这般毫无节制地用金银换物,终有一日,暹罗国内的金银会被挥霍一空。
到那时,国家的经济怕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幸好,大明官员慷慨承诺,愿意接纳暹罗的粮食出口至大明。
这对暹罗而言,虽说只是小小的慰藉,却也给暹罗的贸易困局带来了些许希望。
在此之前,大明的商人们对粮食贸易可谓是兴致缺缺。
毕竟,粮食的差价着实有限,利润微薄得可怜。
大明商人远离故土,漂洋过海,历经千难万险抵达暹罗,自然是一门心思追逐能获取“暴利”的买卖。
对于利润微薄的粮食生意,根本不屑一顾。
也只有大明官方,会从国家大局出发,愿意做进口粮食的买卖。
然而,暹罗的粮食产能也存在局限,一年到头,撑死了也就只能出口一两百万石。
这还是在极度压榨底层百姓和奴隶口粮的情况下,才勉强能达成的数字。
仅靠这些出口粮食换来的钱财,远远无法满足暹罗从大明进口各类商品的庞大需求。
别的不说,光是向大明大量进口《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之类的印刷书籍,就需要大量的钱财。
知识很值钱,书籍很贵的。
可暹罗必须得好好学,必须要大量进口。
也不能只进几本书,然后自己印刷。
因为暹罗的生产力水平与大明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纸张生产成本,还是印刷成本,暹罗都比大明贵很多倍。
对暹罗而言,大明售卖的书籍,已经算是廉价了。
只是由于需求太大,才导致需要付的金银财宝很多。
其他的各类大明商品,就更不用说了,都是是暹罗所需要的。
贵族需要奢靡品不能少,官方则特别需要大明的铁器。
更何况,暹罗眼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支付给大明的巨额军费赔款。
这点钱,实在是捉襟见肘。
虽说谈判一直停滞不前,毫无实质性进展,但好在大明方面并未施加压力,催促逼迫。
原来,此刻大明派遣的科技人员正在暹罗的土地上四处奔波考察,探寻这片土地上是否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或是有其他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期望能借此产生稳定的财源。
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官员并不急于在谈判上取得结果。
他们更关注的是长远的资源开发与合作。
但拉玛菩提二世却心急如焚。
虽说身为国王的他,并未直接参与具体的谈判事务,可底下的大臣们会不断地向他汇报谈判进展。
作为一位自视甚高、自认为“英明盖世”的君主,拉玛菩提二世表面上强装镇定,神色如常,可内心实则焦虑万分,恨不得能立刻找到解决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