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老朱:熥儿要踢到铁板了! (3/5)
r/>
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在明代京城,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
时人将它们称为“四大笑话”。
也叫“四大不靠谱”!
翰林院的学士们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可他们撰写文章时,偏爱堆砌华丽辞藻,行文晦涩难懂。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甚至上万字。
可真正切中要害、阐述实质内容的,或许仅有一两百字。
其余的尽是废话、空话,毫无实际用处,因此遭人诟病、嘲讽。
再看武库司的刀枪。
这是由于古代冶炼技术有限,没有后世先进的不锈钢技术。
即便刀枪存放于仓库中,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防锈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难以避免生锈。
那些锈迹斑斑、锈损严重的刀枪,实际上早已形同废铁。
可武库司的官员们怎敢向朝廷如实上报,称仓库里的刀枪已经报废了呢?
这等责任,又有谁能承担得起?
朝廷大臣们其实也知晓这种状况,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锈技术,又不能随意将好好的刀枪报废,否则,账目难以厘清。
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放任不管。
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打开仓库一看,哪有什么刀枪,大部分都是一堆废铁!
如此一来,武库司的刀枪自然沦为众人的笑谈。
当然,如今大明初立,老朱要求又极严,此时的武库司,还不至如此。
后面每况愈下,存放的兵器甚多,却无人每天去勤加保养,才走到那等境地。
至于光禄寺的茶汤,指的是光禄寺所供应的茶汤价格昂贵,可口感却极差,令人难以下咽。
而太医院的药方,背后也有着特殊缘由。
太医们为皇帝和皇亲国戚诊治疾病时,为避免出现差错,招来灾祸,但凡用药治病,都极力追求一个中正平和的原则。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
但太医院所开出的药方,药效温和得如同日常饭菜一般。
对他们而言,药是否有实际疗效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这药服用后,绝对不能产生副作用,绝对不能引发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太医们都秉持着明哲保身的态度来治病。
倘若病治不好,那还可以归结于天命难违。
可若是下药过猛,因药物导致病人出现哪怕一丁点问题,那便是砍头抄家、乃至灭族的大罪。
确切来讲,皇帝或者重要的皇亲国戚病逝后,朝廷都会仔细复查其治病期间服用过的药方。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