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皇帝陛下分封诸王的国策,是给大明埋了一颗大雷。
皇帝陛下在世时,一切好说。
一旦驾崩,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必然不可调和。
大乱必起。
那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徐家要想在这种乱局中保全自身,唯有分别押宝。
这样或许会牺牲家族中的一两个人,但徐家整体仍然能屹立不倒。
大明能看出藩王隐患的人,并非只有徐妙锦一人。
实际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识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连黄子澄,齐泰之流,对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历史上的他们,也不会在建文帝刚一登基,便将削藩作为头等大事来办。
若说有谁没有看出来,大约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边以防止外敌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现奸臣掌权,后来的皇帝大权旁落,朱家政权不保的时候,起兵勤王,从而确保朱家天下的稳定。
皇帝与藩王,作为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来,权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权力,夺取大权,改朝换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应。
这是老朱从民间宗族里得到的经验和启发。
民间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势力才能稳定。
至于由此而带来的隐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过,在他看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朱家的子孙,就算因此而起了争执,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么争,江山还是在朱家人手里,总好过被外人夺去。
周王室分藩,有八百年江山。
秦始皇一统天下,却不分封藩,二世而亡。
试想若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不设郡县,而是学周王室那般,分封诸王,分别派自己的儿子出去镇守,那恐怕陈胜吴广的起义,就会在第一时间被镇守当地的藩王镇压,而无须等反应缓慢的中央王朝做出决定,遗误时机。
六国贵族,也不可能纷纷复僻。
刘邦项羽亦难以趁势而起。
秦朝的天下,或许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诸王哪怕起兵造反,夺了江山,杀了皇帝,那也还是朱家子孙。
就好像民间的同姓宗族,内斗从来都不少。
可一旦遇到外敌,仍然会团结对外。
同姓宗族的人越多,势力越大,地位越稳固。
不管彼此之间怎么斗,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故而,在老朱的视角里,分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分藩之后,互相守望,才能让江山稳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