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退位让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地改革,开启! (4/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白送的好处,不要白不要。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因此,类似的转让,大行其道,蔚然成风。

    试想,如果没有永佃制度,那民间也就不会有这般“聪明”的操作。

    因为没有该制度,则将田地转让出去后,自身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和维护。

    谁还敢随便转呢?

    好好的一个保护佃农利益的永佃制,就这样变成了一部分人钻空子逃税的手段。

    然而,让这些“大聪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地主豪绅在获得田地的所有权之后,又怎么会甘心永远只收取极低极少的田租呢?

    永佃制的保护也终究是有限。

    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经历了几代人之后。

    对方总会想尽办法,使当初交出田地的后人,或被动或主动的放弃永佃。

    对方毕竟是田地所有权的拥有者,天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何况,他们还是地方上的豪绅,本身的地位就比佃农高得多。

    这个游戏玩到后面,大家也终于渐渐看清,玩不下去了。

    但那已经是很多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至少,在如今的“大聪明”看来,通过转让所有权,保留使用权,约定只交极低极低的租金,可以完美逃避朝廷税赋,很值得做。

    老朱推翻元朝统治后,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土改”。

    比如规定,凡是逃往外地的地主,其田地一律收归国有,再平均分配给还在当地的农民。

    因为元末战乱频发,逃走的人非常多,这一招很有用。

    一方面,人逃往外地之后,田地便无人耕种。

    如果朝廷不发布政策,别人也不敢种。

    因为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回来。

    万一自己耕种了,结果对方却回来了,那怎么算呢?

    不仅不能获利,反而惹祸上身。

    老朱的政策,就是人走地收。

    即使再回到家乡,原来的地契,也不认了。

    田地被直接重新分配。

    这一方法,让许多原本无地的底层,分得了土地。

    另一手段,则是巧妙运用明初的几大案。

    如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等。

    特别是郭桓案,有许多地主卷入其中。

    老朱便趁机将他们的土地收归朝廷所有,再分给没有田地的人。

    除了重新分配土地之外,另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便是大力推广永佃制。

    永佃制下,原本是佃户的农民,等于在实际上获得了土地,这当然受穷苦百姓的欢迎。

    为了给天下做表率,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