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代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三一七章 奇袭(二合一)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而是司马晞了。

    当然,司马晞颇有领军之才,当年对桓温颇为不满,是和王谢大族一起坚定反对桓温专权的。所以,被桓温所痛恨。在简文帝司马昱即位之后,桓温进行的一系列大清洗之中,司马遵也未能幸免。桓温以司马晞有篡逆之心为由,逼迫司马昱将司马晞贬为庶人,流放新安郡。司马晞自此郁郁,不久后在新安郡病故。

    当时年少的司马遵跟随父亲一起被贬到了新安郡,目睹了父亲司马晞经历的一切,对桓温恨之入骨。后来桓温死后,谢安当政,这才为司马晞平反。当时才十几岁的司马遵也回到了京城,继承了父亲司马晞的武陵王的王爵。

    司马遵是想要做一番事情的,在谢安尚在人世的时候,他便积极的同王谢大族交往,纵论朝政大事,建议武备文治之事,谢安引以为奇,对他印象颇佳。司马昱在世之时,对这个侄儿也颇为欢喜,常常拿他和自己的儿子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相比。

    然而司马昱死后,谢安遭到排挤,司马曜欲振皇权,纵容司马道子行事。司马遵也因为和谢安过从甚密而遭到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冷遇。特别是司马道子,对司马遵颇为不满。这种不满在父皇在世时常常拿司马遵和自己相比,认为自己不如他的时候便已经萌发了。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司马曜暴毙,王恭和西北起兵,司马道子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期间,司马遵上书数次,对朝政之事提出异议,更另司马道子甚为不满。只不过,司马遵并无恶行,司马道子也不想留下对宗室动手的恶名,毕竟他还需要宗室的支持。所以,他让司马遵担任了散骑常侍之职,表面上重用,其实任何重要的事务都不许他参与,不予实权。

    在最关键的西征的战事之中,尽管司马遵有公认的军事才能,他也主动请求领军作战,但是司马道子宁愿用司马尚之兄弟也不肯给司马遵机会。司马遵既恼火,却也无奈。

    如今的情形之下,司马道子手下已经没有可用之人。面临生死关头之时,司马道子终于想起了武陵王司马遵。他知道,在这种时候,若再不让司马遵这样的有军事才能的人领军作战,京城一旦告破,自己便死无葬身之地了。

    十余日前,当姑塾城告破,桓玄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司马道子请来司马遵在王府之中设宴招待他。

    那天,司马道子推心置腹的说了一些话,他说,他知道司马遵心中有怒气和抱怨,对自己的行事也颇不认同。但是,那毕竟是宗室内部的矛盾。眼下大敌当前,自己决意请他领军御敌,为了大晋国祚,为了司马氏宗室的安危,双方当放下成见,合力御敌。至于其他的事情,待退敌之后再商议解决,自己一定会好好反思云云。

    司马遵接受了司马道子的邀请,同意领军作战。倒不是因为司马道子的态度,相信了他说的话,而是目前的情况确实危急,大晋社稷岌岌可危,自己绝不能坐视。更别说,当年桓温给父王罗织了一个谋逆的罪名,父王也因此而死。国仇家恨皆在,岂能无动于衷。

    至于司马道子的那些作为,眼下也不是计较的时候,先团结起来渡过危难才是正经。

    于是司马道子拜司马遵为大将军,授予他中领军之职,让他率领中军守城。

    司马遵从小受到父亲司马晞的耳濡目染,对领军之事颇有兴趣。司马晞被贬之后,两个哥哥司马综和司马??相继身亡,作为最小的儿子,也是唯一剩下的儿子,司马晞对他灌注了心血教养,教了他许多才能。眼下,正好可以学以致用。

    不过,初次领军作战,不免有些慌乱。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司马遵昨日的表现并不出彩。对方在眼皮底下建造了工事,没能阻挡他们这么做,已经让司马遵感觉到压力巨大。

    晚间对方开始搭建护城河通道,这是一定要制止的。司马遵明白,一旦过河通道搭建完成,护城河的防护作用便荡然无存,对方的全面进攻便将开始。所以,在迟迟未能阻止对方的行动之后,司马遵静下心来沉思对策。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