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代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三一六章 首败(二合一) (1/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建康城的格局虎踞龙盘,易守难攻。

    大江从西而来,环绕建康城西北两面向东而走,形成天然的屏障。北侧更有钟山鸡笼山覆舟山玄武湖等山地大湖围绕,在大江南岸内侧形成复杂的地形屏障。形成了双重阻碍。除此之外,东南有摄山土山牛头山作为屏障,群山环抱,几乎将整个建康城全部包裹在内。

    北侧山地大湖封锁,并无通道。南侧只有通向三吴之地的牛头山官道,东侧通向京口的大道。除了这两条官道之外,几无其他像样的道路和地形可供兵马接近京城外廓。

    如此看来,西侧似乎最薄弱的部位。然而,紧邻大江天然屏障,更有石头城,西洲城等屯兵城寨拱卫。看似薄弱之地,却也是重兵防御之地。

    那也是为什么当初桓温率军从姑塾而来,最终兵马却在南篱门外驻扎进攻的原因。桓温很清楚,要从西城进攻,需要真正的真刀真枪的战斗。需要攻下石头城,攻破西篱门,之后还要攻克西洲屯兵之城。甚至还要面临外廓东府城,丹阳郡城等多处屯兵卫星城中的兵马赶来的绞杀。

    桓温当初迟迟不动的原因之一,其实便是他也没有把握能够完全攻克京城,掌控京城。所以不如以胁迫威胁的手段吓唬对手。

    建康城除了外部的地形优势之外,内部更有天然两条河流分割城池。秦淮河和青溪环绕之下,将建康城外廓和内城分割开来,形成天然的内城外廓的格局。

    南侧秦淮河上只有三座桥梁,分别是朱雀航、骠骑航和秦新桥。东城青溪上也有三座桥梁。除此之外,再无通向内城的通道了。所以,秦淮河和青溪便是天然的内城护城河一般,成为了第二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只需守住这六座桥梁,任凭干军万马也难攻入内城。而青溪和秦淮河的河面宽达数里,就算外廓被攻占,恐也只能隔河相望,望尘莫及。

    建康之所以成为大晋的都城,在后世多个朝代成为都城,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这样内外的格局,易守难攻的地形,虎踞龙盘的气象使然。

    正因为如此,想要攻入建康城,便必须要扬长避短,规避或破解建康防御的格局。无疑,水路进攻是最为直接和绝对有效的进攻手段。

    从大江上经由秦淮河口进攻西城水城门,之后从水路攻入。不但可以规避外廓各座屯兵城池的兵马,无视外廓内城通道上的阻碍,更可直达建康城中心地带。水军一旦控制了秦淮河和青溪,便可完全封锁内城,掌控局势。兵马上岸之后,直扑台城皇宫,可在极短的时间里掌控城中中枢控制局势。这显然是直刺要害的最佳进攻手段。

    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强大的水军能够做到这一步。桓温当年也没调集太多的荆州水军前来,他也压根没想着真正的进攻京城,所以便没走到这一步。

    此次荆州大军汹汹而来,其目的便是要攻破建康城,可不是为了吓唬人。所以对于如何攻城,自然有过详尽的讨论和计划。

    在过去的几天里,除了兵马和攻城器械的动员和准备,桓玄更是召开了多场军事会议商议攻城的问题。

    最终,桓玄等人确定的是水陆齐攻,以西城攻城兵马强攻城门策应水军攻入秦淮河口,破水门之后直接进入内城的是进攻计划。

    以荆州水军的实力,完全可以突破秦淮河口攻破西水门进入内城。因为以目前的状况而言,双方水军的实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妙就妙在,陆上兵马和水军可以互为掩护和牵扯对方的兵力。当大军发起对西篱门的进攻的时候,可以牵扯对方的注意力和大量的兵力,让水军减少进攻的压力。而一旦水军形成突破,攻入内城河道的时候,对方兵马必然要全面退守内城防守,这便也给了陆上进攻兵马破城的机会。两军互相策应,形成联动,达到良性的互动效果。

    而之所以陆上兵马选择从西篱门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