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代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三一二章 崩盘(二合一) (1/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何形容此次夜袭呢?可能只能用灾难性来形容了。

    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司马允之率领的两万兵马,在在抵近荆州军大营南侧三里之外的大青山山谷便遭到了桓嗣在次埋伏的兵马的阻击。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领军者,桓嗣怎么可能不提前做出防范。特别是在马家集大营被袭击的事情发生之后,桓嗣分析认为,对方领军将领是喜欢激进冒险行动的,否则也不会派兵奔袭数十里进攻马家集大营。

    所以,桓嗣在兵马抵达之后,便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散布姑塾城周边,密切注意对方的动向。同时在己方大营周边的重要地形布置了兵马,用来延展大营控制区域,掌控周边要害通道。

    这些兵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作为及时应对突发危机,起到阻敌示警的效果是有用的。

    大青山位于大营南侧,这里布置的兵马本不多,只有三干多兵马而。但是,即便在桓嗣的兵马绕行南侧,利用夜晚的黑暗躲避了斥候的耳目之后,在进入大青山山道之时,还是被在此驻守的三干荆州军捕捉到了踪迹。

    三干兵马立刻展开了打击。利用山道高处的地形优势,对进入大青山山谷通道的敌军用箭支和滚木进行拦截和打击。

    本来,尚未抵达对方大营,便遭遇对方兵马的伏击的情形下。有经验的领军者会选择立刻撤兵,放弃这次袭击的计划。因为对方明显已经察觉了。

    可是司马允之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只有三干多人的打击力度太小,没有给他们造成太大的伤亡。又或者是因为,距离对方大营已经很近,只需冲过山谷便可抵达的缘故。司马允之选择了命令全军冲过山道,直扑荆州军大营。

    他确实做到了。三干阻击的兵马并不能阻挡大军的前进,人数确实太少。而且大青山的地形其实对伏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山谷太过开阔,山势过于平缓。所谓的大青山只是几座隆起的山丘而已,这是在江淮之地很常见的那种小山。开阔的山谷有着充足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而且大青山山道的长度不过两里,根本没有纵深拦截的空间。这其实也是为何此处只有三干兵马驻守的原因,因为这里并没有太多的空间和价值来布置太多的兵马。

    正因为如此,司马允之的兵马只损失了数百人而已。这或许也是司马允之不愿放弃的原因。因为对方的打击力确实像是在挠痒痒。但是,阻击兵马已经发出了警示,山头燃起的大火冲天而起,荆州军大营也因此得知了对方来袭的消息。

    当司马允之率军冲出山谷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已经严阵以待的荆州兵马。

    双方在山谷外的旷野展开了大战,原本只是一场偷袭战,硬生生成了一场正面对决。结果可想而知。荆州军大营有五万兵马,出战兵马人数超过三万人,兵力上便已经不对等。况且,司马允之的兵马多为最近两年招募的兵马,作战技能和经验同荆州军有较大差距。更不用说指挥作战的将领之间的差距了。

    司马允之只知道下令兵马一味的往前冲杀,而老奸巨猾的桓嗣反而放开中路,任对方突进到营地边缘地带的工事密集区域。同时指挥两翼的兵马完成左右的包抄合围,让司马允之的兵马同时遭到三面的夹击。

    战斗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司马允之的两万兵马已经折损三成,兵马开始节节败退。桓嗣的兵马收缩包围,将司马允之的兵马紧紧包裹。

    这种情形下,司马允之手下的将领终于忍不住提醒他了。

    “大将军,今日袭营无望了。若此刻不走,恐难全身而退。敌人三面合围,后方再被堵住,则要被困死在此处了。大将军,下令撤兵吧。”

    司马允之当然也不是傻子,面临生死攸关之局,他怎会无视自己的生死。当下立刻下令撤兵。一声令下,兵败如山倒,大军仓皇南撤。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