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据遇到了诡计,李承乾收养了一个孩子,剩下赵忆,她带着贾诩,找到了董卓。
这个时候的董卓,并无官身,正在种地。
虽然史书上记载他“归耕于野”,但是以他的家世和财力,显然并不用亲自下地干活。
因此,当贾诩向田野中忙碌的农夫,询问董卓家住何处时,他们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处院落。
这院落并不多么豪华奢侈,但仅仅只是“简朴”,也已经比寻常农夫住的好多了。
赵忆饶有兴致地站在关闭的门扉前,打量着这个院落大门的茅草盖顶,喃喃自语:“不知道之后,刘玄德三顾茅庐去见诸葛孔明的时候,诸葛孔明隐居的草庐是否也是这副模样?”
贾诩疑惑道:“什么?”
赵忆微微一笑:“没什么。”】
诸葛亮微微一叹:“‘智识’之道……究竟能拥有多么广阔的知识?真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无所不知吗?”
而早期的刘备很奇怪——三顾茅庐?那诸葛孔明是个什么人?竟然值得自己如此做?
【“来吧,我们去敲门见见董卓。”
贾诩道:“他以后很重要,是吗?”
“你认得他吗?”
贾诩点了点头,“听闻过他的名声。”
然后他皱了皱眉头,“不是个好相处的。”
“看来他的名声不大好?”
“听说他与羌人关系很好,逞强斗狠,不是安分之徒。”】
天幕下,董卓望着贾诩。
他少年时便在凉州闯出了一点名气,不过对于贾诩这种求稳的人来说,董卓的行为自然过于张扬弄险。
可是造化弄人,现在董卓乃是贾诩的恩主。
以汉朝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旦此人在官场上提拔举荐过对方,那么便几乎等同对方的君长。
因此,之前提拔过伍孚的恩主犯了罪,伍孚的上官要求他去逮捕,伍孚甚至可以流泪拒绝,而长官也没有为难他。
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氏为何能有那么大的名望——因为他们的学生、提拔过的门生故吏,都必须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出钱出力,作为报恩,否则抛弃恩主,会被天下唾弃。
除非恩主自己干了令天下不耻的事情,他们才能迅速划清界限。
比如袁术称帝。
此时的董卓还只是军中的低阶军官,他望着贾诩,微微一笑,并没有追究什么。
那时贾诩又不曾是他的部下,更何况,还有什么比看着不喜欢自己的人不得不对自己低头更愉悦的事情?
再说,神女在天幕上选中了贾诩,就说明此人才能不凡,既然是人才,有些个性,又有什么关系?
他现在更想知道的是自己的未来!
他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
他如今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却在天幕上感觉自己的未来已经黑暗的一眼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