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0章 三年一度的会试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sp;   孙山听过不少关于书生借宿寺庙发生的奇异故事。

    比如半夜女子敲门,狐妖迷惑书生,看到和尚半夜吃肉,半夜地府判官邀请书生下地府做官

    看到京城的各地寺庙住满投宿的读书人,孙山总算理解这些异文怪谈为什么总以寺庙为背景来写故事了。

    此时的会试并没有分南北榜,也没有发生什么“南北榜案舞弊案”。

    大乾的会试是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京城,一起参加会试,一起进行比拼。

    或许因为先帝选择在京城登基,刚上任后,不仅鼓励开垦,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扶植工商业,整肃吏治,还注重教化。

    倾斜资源教化薄弱的地方,所以目前南北方学子的教育水平、考生质量高并没有拉开特别大的差距。

    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没有爆发利益上不可调和的冲突。

    孙山看了看往年会试录取考生的籍贯,还是南方学子偏多,特别是江南,闽赣一带,数量比其他地方多。

    孙山担心迟早会爆发冲突。

    至于是怎样的爆发,这是以后的事,孙山对此也无能为力。

    所谓南北榜--南北卷,就是会试阶段,南方举人,北方举人的试卷分别呈阅。

    南卷占60的录取名额,北卷占40。

    接下来殿试,就不分南北卷了,统一按照成绩排名。

    打个比方,这届总共录取100个举人为进士。

    在南卷中录取60人,在北卷中录取40人。

    然后这60人和40人,不分南人和北人,统一放在一起参加殿试。

    然后按照殿试的成绩排名。

    如果南人囊括了状元,榜眼,探花,甚至排名前60都是南人也可以。

    北人也一样的道理。

    能进入殿试环节,代表不会黜落,并不影响录取名额。

    实力强的霸占头名,也不能怨天尤人。

    到了后来又分为南,中,北卷。

    录取比例是55,10。35。

    类似现在高考,有全国一卷、二卷、三卷、江苏卷、上海卷等等。

    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

    此时此刻的孙山不用理会这个问题

    此时此刻他参加的会试依旧是全国一张卷子。

    不分地域,不分身份,全部人在一起评卷。

    上榜就是上榜,落榜就是落榜。

    没有这种那种附加分,一张卷子定输赢,同时一张卷子也几乎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初春的风还很冷,在码头上,跟钱鹰扬和钱父依依惜别。

    孙山和朱鹏远折了一根柳条,递给了钱鹰扬。

    钱鹰扬本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